落實最少限制環境(99年4月2日)
  文/吳惠如
    開學三週後,學校轉安置一個「身體病弱」的疑似肺血鐵沉積症學生。由於學生母親表示,孩子不能吸入過多灰塵、不能參加空間移動等耗體力活動,低年級時到校次數不多,希望未來能增加孩子到校時間。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因應學生身體機能的特殊情形,立即召開會議,討論學生在校學習及生活的彈性調整。

  相關專業團隊人員召開會議之後,因應學生生理及心理的機能,做出下列決議及調整事項:

  環境方面:在學生第一次到校前的假日,進行教室吊扇灰塵清理等全面環境清潔工作。配給學生及其母親電梯鑰匙,以利空間移動,降低氣喘發作機會。總務處人員利用週三下午定期清理原班級教室,以及自然教室和英語教室等專科教室內學生不易擦拭到的高處灰塵。

  全校宣導方面:班導師向全班同學說明該生身體情況,讓同學了解如何和他相處,也避免發燒同學的接觸傳染。輔導室主任於全校教師晨會說明該生安置班級、學校調整事項及相關生命教育宣導。

  教育課程方面:因該生體力因素,只宜上上午四大節課程;課程安排以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技等室內課程為主,空間移動則安排靠近教室的自然科技及英語科課程。免除在室內密閉空間的電腦課及戶外體能的體育課。

  作業評量方面:報請教育處學管科備案,依學生身體狀況給予最大彈性空間,及最大優勢能力來進行學習成績評量。例如:藝術與人文課程以欣賞或繳交作品;學科定期評量也依學生身體狀況而改變考試環境。

  醫療處理方面:考量學生部分含鐵的食物無法食用,中午不在校用餐。校護、導師及相關教師也了解學生發病時的處理流程。

  「最少限制環境」是為特殊學生所提供的教育情境與機會,要儘可能和普通班越接近、越類似越好,這也是落實特殊教育理念的重要課題;不僅是硬體空間環境的改變,也應包含心靈接納抽象的調整,才能真正幫助不同障礙類別的特殊學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