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練心視界
別拒絕孩子的真心話

文/林佳慧(諮商心理師、Bowen理論親職教練) (2021/12/22)

 「我跟你們說,老師誇我這次作文寫得很不錯,他說下次如果寫得更好,打算讓我去參加作文比賽。」品豪用試探的語氣問爸媽。

 爸爸說:「老師這樣講,就表示你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不要人家一誇你就驕傲起來,要好好想想,人家是在說你哪裡不夠好,必須再加強。」

 品豪氣餒的辯解:「我覺得老師是在誇獎啊,為什麼你一直要說是我不好?」

 爸爸語氣急促且大聲責備:「你都只想著要別人讚美你,自己有沒有想想,是哪裡做得夠好,能讓爸媽來肯定你?」

 品豪生氣又難過的說:「老師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可是你都一直說我的缺點,這樣讓我很沒信心。你就沒有任何缺點嗎?」

 爸爸怒氣上心頭說:「就是每個人都有缺點才要反省改進,你沒自信,就表示你做得不好哇!」

接納真心話

 很多父母在職場是快節奏的工作步調,回家一時還放慢不下來,因為得快點去接小孩,趕著張羅餐點,有效率的看孩子功課,剩下時間去洗漱睡覺。每天被時間追趕,難得有人要分享白天在學校或工作上的事,都可能換來主觀建議或批評。

 提建議雖然很「積極」,然而,家人分享心情需要的不一定是理性解決問題,尤其在溝通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到對方或自己情緒變得激動,就要立刻放慢步調,聆聽孩子的話,辨識其中真意與內在需要是什麼;先接納孩子的需要,再給予適當回應。

勿僵化主觀

 每個人都有情感連結的需要,特別是孩子,總希望和父母能夠多親近些、得到認同。

 每個家庭都有家人相處的模式與慣性,如果沒有刻意練習覺察,負面情緒和相處磨擦就會一再上演。例如前面提的例子,品豪內在需要是想得到父母的欣賞、肯定,而父母沒有意識到品豪的情感需求,一味要孩子精益求精,雖然求好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情感需求被忽略,對於父母的用心良苦自然無法理解。

 孩子講真心話其實需要勇氣,當真心換不到接納和理解,卻只換到了僵化的主觀批評,就會越來越少坦白表達,誰會想拿自己的真心去碰釘子呢?慢慢的,孩子只說父母想聽的,只報喜不報憂,隨孩子年紀越長,父母越難得知孩子在外面做什麼,親子間的交流止於表面。

貼心建議
走心三步驟

‧暫停建議:停下剛才各說各話的狀態,不急著要教孩子學大人認為重要的觀念。

‧辨識需要:讓自己心情靜下來,重新聚焦理解孩子的真心話是想解決問題,還是傾聽陪伴。

‧情感連結: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需要後,給予肯定支持。孩子更能聽進父母的建議。例如:「品豪這次作文表現被老師肯定,爸爸和你一樣高興,你想和爸爸一起討論下次怎樣可以寫得更好嗎?」當品豪從溝通中獲得滿足,就能聽進建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