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累積18萬公升垃圾 恐流入海洋

(2020/10/6)
 李琦瑋/臺北報導

 荒野保護協會昨天公布淡水河流域河川廢棄物調查成果,發現兩百四十二公里的河岸,累積了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公升廢棄物,主要堆積在關渡、蘆洲、汐止河段。垃圾以塑膠袋、塑膠瓶罐及免洗餐具為主,與海岸垃圾相符,證實「海廢」源頭之一來自於「川廢」。荒野保護協會呼籲政府接手後續調查,並進行源頭減塑,攔截河川廢棄物。

 「淡水河流域垃圾分布熱點」標示出六十三個「髒亂」與「超髒」的熱點,顯示淡水河約八成二河岸沒有垃圾堆積,近一成河岸是廢棄物集中熱點,且垃圾量占全體的九成。

 進一步分析發現,位於下游的垃圾主要是塑膠袋、塑膠瓶罐與免洗餐具,可能是隨著滿潮水流,堆積在樹根部或樹枝上;位於中上游的熱點主要在河岸隱蔽處,有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廢棄物,推測大多為非法棄置垃圾。

 另外,累積最多垃圾的河岸包括關渡大橋左右岸、蘆洲環堤大道外側、汐止樟江大橋右岸。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河川廢棄物易受暴雨沖刷流入海洋,政府應加強對河川廢棄物的監測與清理,並檢視廢棄物處理法令、回收措施等。

 海委會海保署科長陳鴻文說,「向海致敬」政策包括清理河川,民眾也能向有關單位通報河岸、海岸髒亂點,將透過跨部會會議,讓各單位了解這次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