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氣膠 中山大學開發光譜機
(2017/2/20)

為研究PM2.5,中山大學成立全亞洲第一個「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由化學系助理教授王家蓁開發出高解析度「氣膠紫外光光電子光譜」,解析出大氣雲層中小水滴的表層較內層更酸,以及細懸浮微粒與小水滴接觸並相混合時,會隨其所處環境酸鹼度而改變,對人體及環境恐造成不同影響。這項研發成果,日前登上物理化學領域指標刊物《物理化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王家蓁表示,PM2.5的學術名稱是「氣膠」,往往由多種化學物質混合聚集而成,如果不知道氣膠的化學成分及來源,只檢測是否過量超標,無法解決問題。
王家蓁舉例,兩個PM2.5濃度相同的城市,因細懸浮微粒的來源及成分不同,兩個城市的居民引發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可能有極大差異。因此,掌握特定化學成分氣膠的特性,是全球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