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廚餘回收有成 鄰國取經 報導/諶淑婷 環保署也評選出廚餘回收特優鄉鎮市,共有臺北縣坪林鄉、桃園縣桃園市、高雄縣大樹鄉、宜蘭縣三星鄉、澎湖縣馬公市獲表揚。這些特優鄉鎮市各具特色,結合社區民眾、學校的力量,發展觀光、環保教育或協助八八水災受災區推動有機農業。 國內「家戶廚餘回收」計畫行之有年,曾吸引澳門、香港、日本來觀摩取經,可說是臺灣環保之光。環保署表示,歐美國家的廚房都有磨碎機,可先將廚餘研磨後,再排入汙水下水道系統處理;日本雖然也推行廚餘回收,但僅限於部分地區。對於臺灣能落實到家家戶戶進行回收,各國都感到佩服與讚賞。 學校營養午餐常會剩下一些吃不完的飯菜,最後送回廚房當作廚餘統一回收處理。為什麼這些廚餘要回收?回收後的廚餘又去了哪裡? 其實不只是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才是廚餘,無法食用的果皮、茶葉渣,以及烹煮料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殘渣,甚至過期食品都算廚餘。驚人的是,光是去年臺灣就回收了七十二萬一千噸的廚餘,每天約回收一千九百七十五噸。以三噸重的卡車來計算,平均一天要六百五十八輛卡車,才裝得下這些廚餘。 以前路邊常見「餿水桶」供民眾丟棄廚餘,作為豬隻的飼料,但餿水桶擺久了容易髒亂或產生異味,所以從九○年代後,改由政府清潔隊或是取得許可的民間公司統一回收處理、利用。 「廚餘和一般垃圾不同,容易腐敗、產生臭味、吸引蚊蠅,造成家庭的困擾。」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第四科科長林茂原說,這些特性導致廚餘不能使用掩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理,因為華人飲食習慣湯湯水水,廚餘含水量高,會讓焚化效果不好。廚餘中又有鹽分(氯化鈉),會在燃燒時產生戴奧辛,造成空氣、水源及土壤汙染;掩埋場不僅土地有限,被掩埋的廚餘也會發出臭味及滲出液體,所以,廚餘回收再利用確實是最佳處理方式。 廚餘回收後去哪裡了?林茂原說,現在清潔車後方都掛著兩個大桶子,一個是餿水桶,盛裝可以再食用的廚餘,例如剩菜剩飯和果皮。餿水桶送到養豬場後,經過一小時高溫蒸煮,徹底殺菌後就成為豬隻飼料。 另一桶是盛裝不能再食用的廚餘,例如骨頭、枯枝落葉、已腐敗酸臭的食物。這桶廚餘會送到全國四十四座堆肥廠,經過瀝乾水分、加上木屑、米糠等材料後,在適合的溫度、溼度條件下,微生物會分解廚餘中的有機成分,廚餘就可化身成為對土地零汙染的有機肥料。 臺灣廚餘回收是難得一見的綠色經驗,因為歐美國家廚房普遍有磨碎機,可將廚餘攪碎後直接排入下水道,讓汙水處理設施完成淨化作業。但我國沒有廣設衛生下水道,家庭也沒使用磨碎機的習慣,如果直接將廚餘沖入水管,反而會造成堵塞。日本家庭的廚餘則由民間清潔業者收集處理,民眾必須繳交比較高的垃圾處理費。 國內各縣市也將廚餘回收後的成果廣泛利用,例如臺中市利用廚餘加工製成飼料,養出肉質結實鮮美的「狀元雞」;南投縣魚池鄉則是以自製的廚餘堆肥種植櫻花樹,每到櫻花季吸引許多遊客前往賞櫻;高雄縣大樹鄉生產的美味荔枝玉荷包,不使用化學肥料,只使用廚餘製成的天然堆肥。 目前廚餘約占整體垃圾量的三成,林茂原說,回收成效看似不錯,但其實三成當中只有一成廚餘有確實回收,還有兩成廚餘混雜在一般垃圾,回收觀念還要加強宣導。此外,「綠色飲食」觀念也很重要,他說:「提醒爸媽吃多少煮多少,外食則是吃多少點多少,不要浪費食物,廚餘減量和廚餘回收同樣重要。」
編輯臺觀點 讀報熱線 郭芸辰 嘉義市宣信國小
鄭可彤 臺北市成德國小 讀報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