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輝哥海生探奇
地震來了!魚群躺平避難

文/陳勇輝(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圖/達志影像 (2025/5/27)

魚群遇到地震會趴近海底「躺平」,避免被漂流物撞擊。圖為示意圖。

 潛入五彩斑斕的珊瑚礁世界,多種魚類環繞四周。突然,深海傳來一股震動,這些游動的魚,像收到神祕指令,紛紛沉入海底,有的腹部緊貼海床,有的甚至側躺,靜止不動!這景象發生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鄰近泰國的海域,當時緬甸發生八點二級強震。

 泰國農業大學科學家東恩的朋友擔任海洋保育志工,最先在泰國的斯米蘭海洋國家公園觀察到前述異象。

 白天,珊瑚礁是多數魚類的遊樂場,熱鬧非凡。然而,地震發生時,許多魚類,包括體型健壯的褐擬鱗魨、八帶笛鯛,以及色彩亮麗的圃海海豬魚等,全部如同按下暫停鍵般,靜靜的貼在海床上,甚至側躺。

感知本能 察覺震波

 難道魚類真的有「第六感」,能預知地震嗎?實際上,牠們並不是「預知」,而是擁有比人類更強大的感知能力。

 早在一九八○年,美國德州大學的兩位研究學者克里夫‧弗洛里希和露絲‧巴斯克,就發現魚類對水中的壓力變化和震動敏感度極高。

 魚類的內耳中有稱為「耳石」的碳酸鈣結晶,這些結晶有助於牠們調節肌肉維持身體平衡和感知水中聲音的震動。此外,魚類的身體兩側通常各有一條稱為「側線」的感覺管道,裡面布滿微小的感受細胞,能夠偵測周圍水流變化和低頻震動。

 許多魚的腹部還有「魚鰾」,這是一種主要用於控制浮沉的氣囊,能像共鳴箱一樣感受到水中的壓力波。依靠這些感官,如鱈魚和金魚,就能夠比人類更早察覺地震初期震波(稱為「地震P波」)。

褐擬鱗魨生活在珊瑚礁中。

 
避險行為 趴或躺下

 魚類能及早偵測地震,選擇趴近海底「躺平」,是為了避免因巨大震動引發的異常波浪(如海嘯)。

 這時,魚類的最佳逃生策略便是迅速下沉,「趴」或「躺」在相對穩固的海底。就像人類在地震避難演練中遵循的「趴下、掩護、穩住」的標準動作,能降低被水流沖走或被漂流物撞擊的風險。在危難中求生存的方式,殊途同歸。

皇帶魚標本。傳說中,被視為龍王示警人類將發生強震的使者。

龍宮使者 外觀奇特

 傳說中,如果海邊出現身體又長又扁,閃著銀光的皇帶魚,就是大地震的前兆。這種深海魚類極少見,牠的體長多達數公尺,外觀奇特。在日本的民間傳說,皇帶魚被視為龍王警告人類即將發生強震的使者,因此又稱「龍宮使者」。

 科學家分析,一九二八年至二○一一年間全球皇帶魚的目擊或捕獲紀錄,並比對同時期的地震紀錄,結果顯示皇帶魚的出現與地震沒有直接關聯。

 究竟皇帶魚長什麼模樣呢?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典藏兩種皇帶魚標本,下次造訪海生館時,別忘了一窺牠的真面目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