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力升級幸福慢老
長輩走得穩 家人更安心

前些日子,許多家庭因為母親節,家人團聚,聚餐時,大家不免小酌幾杯,如果不小心貪杯了,走路搖晃,口齒不清,難免讓人擔心。最近,在急診室遇到一個長輩,因為突然跌倒又語無倫次,被心急如焚的子女送來就醫。後來釐清病因,原來是和親友聚會,觥籌交錯過了頭。幾個小時後,酒醒了,平安無事的回家了。
走路不穩,或者學術上說的「步態異常」,是高齡者常見的病態表現。然而走路不穩的方式千奇百怪,依照疾病的成因有所差異。許多有經驗的醫界前輩,光看患者走進診間,就能鐵口直斷病因。其實透過簡單的分類,我們也可以一窺奧妙。
走路時,雙腳向前輪流邁步。每個步伐之間,有所謂的「長寬高」。長度,指的是邁出一步時,前進的長短;寬度,是雙足走路時,彼此間隔的距離;而高度,則是跨步時,腳底能離地多高。正常人走路的長寬高,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不足或超過,可能代表有特殊的疾病。
小碎步警訊儘早治療
步長太短,也就是每步僅能前進很短的距離。為了增加速度,患者只好快速的交換腳步,彷彿演員演出傳統戲劇角色走路的姿態一般,稱為小碎步。小碎步是巴金森病友的典型表現,不過通常發生在疾病的中後期,較少一開始就出現。如果突然發生小碎步的狀況,同時合併心智退化或小便失禁的問題,得擔心是不是有頭部外傷導致腦膜出血,或者有不明原因產生的高齡水腦症。這些必須透過詳細的檢查,儘早治療,才不會有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如果是巴金森患者的小碎步,除了透過藥物的輔助之外,平常走路或運動時,得不停提醒自己要大步向前。有時,可以想像地板是一大格一大格的棋盤,而走路時必須踩在方格的中央。
搖曳不生姿只會跌倒
步寬如果太大,走路就會搖搖擺擺,彷彿企鵝一般。雙足之間距離太寬,其實是平衡感不好的代償機制,就像馬戲團的鋼索特技演員,須靠長長的竹竿增加身體的重心範圍,才不會一不小心跌倒。
人體的平衡感主要來自於兩種控制的機轉,只要其中一種損壞,就會讓患者步寬增加。其一是我們的小腦,主管維持平衡的運動調控。不管是急性腦中風或者長期飲酒過量,都會讓小腦受傷。其二則是我們本體感覺的神經群,及時偵測路面的高低落差,讓中樞神經能立刻做出步伐動作調整。不論是周邊感覺神經受損(例如糖尿病)或中樞脊髓的病變(例如吃素引起的維生素缺乏或者脊椎骨的壓迫),都會影響平衡感。
要區分是小腦還是感覺神經受損的平衡失調,醫師會試著讓患者站立,確定不會搖晃後,再請他閉上眼睛。感覺神經受損時,身體對於外界的平衡,十分仰仗視力幫助判斷路面是否崎嶇。如果閉上眼睛後,身體晃動得十分厲害,可能是周邊神經的病變。除了治療病因以外,也可以透過例如太極拳、土風舞等運動,或是請專業的教練或治療師提供平衡運動訓練,都能有幫助。
步步高升擔心是垂足
步伐太低離不開地面,也是巴金森病小碎步的表現。除此之外,如果大腿的肌力缺乏,例如肌少症,雙腳也會無力上提,讓人寸步難行。這時,必須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配合肌力重量訓練。
有些人盤腿或蹺二郎腿太久,壓迫到末梢神經,導致腳底板無力下垂。這時,為了避免垂足踢到地面的障礙物,患者走路時會特意將大腿拉高,就像憲兵行進時的高抬腿。一般來說,短暫的神經壓迫導致的垂足,幾天後通常會漸漸康復。如果沒有,要懷疑是不是神經周遭產生囊腫壓迫,須開刀處理。如果是雙腳一起發生垂足,可能得懷疑是重金屬中毒的後遺症,但這在臺灣已經相當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