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365日
別小看熱傷害 定時補水與降溫

隨氣溫逐日升高,臺灣正式進入燠熱的季節。每年春末夏初,是熱傷害事件發生的高峰期,特別是年幼兒童、年長者、慢性病患者與戶外活動者,由於身體調節能力較差,更容易受到高溫威脅。什麼是熱傷害?如何正確預防與應對?
熱指數預報
掌握體感溫度變化
人體主要透過「對流」、「輻射」、「傳導」與「蒸發」這四種方式散熱。對流是空氣流動帶走體表熱量;輻射是身體自然向外釋放熱能;傳導是與較涼物體接觸時轉移熱量;而蒸發則是汗液從皮膚表面蒸發帶走大量熱量,是高溫環境下最關鍵的散熱方式。當身體感受到熱刺激時,皮膚血管會擴張,增加血液流向體表,同時透過排汗將體內多餘的熱量散發出去。
然而,處在無風且溼度高的天氣中,汗水蒸發變慢,散熱效率下降,人體容易累積熱量,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因此,關心氣溫時,也應留意氣象局發布的「熱指數」預報,掌握體感溫度的變化,及早做好防護準備。
熱傷害類型
辨識徵兆正確處理
熱傷害可以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與熱中暑三種,了解熱傷害的不同形態,有助於及早辨識並正確處理。
‧熱痙攣
熱痙攣通常發生在劇烈運動後,由於大量流汗,體內鹽分與水分流失,造成肌肉不自主抽搐。這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到陰涼的地方休息,緩慢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如運動飲料。如果能及時休息與補充水分,大多可迅速緩解。
‧熱衰竭
當水分與鹽分嚴重流失,身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時,便可能出現熱衰竭。患者會出現大量出汗、頭暈、惡心、倦怠感及心跳加快。應迅速移至通風陰涼處,鬆開衣物,並以溫水或溼毛巾輕拭身體協助降溫,同時緩慢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如果症狀無法在短時間內改善,或伴隨虛弱,意識混亂,應儘速送醫。
‧熱中暑
熱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患者體溫常上升至攝氏四十度以上,皮膚乾熱發紅,並可能出現意識混亂、癲癇或昏迷。這時必須立即急救:迅速移至陰涼通風處,用溫水溼毛巾擦拭身體,並扇風加速散熱,必要時可將冷敷袋置於頸部、腋下、鼠蹊等大血管部位協助降溫。不可以強行餵水,也不可以使用酒精擦拭身體或服用退燒藥。熱中暑是緊急狀況,應立刻撥打一一九送醫。
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時,建議避開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的高溫時段,選擇清晨或傍晚時段。還有,穿著輕便、透氣且淺色衣物,搭配帽子、防晒乳與太陽眼鏡,能有效減少陽光直射與熱量吸收。如果必須長時間待在戶外,應安排適時休息,並儘可能進入通風良好或有適度冷氣的場所短暫降溫,但避免環境溫度過低造成負擔。
防範熱傷害不只在戶外,家中與車內也可能因悶熱積溫而成為危險地帶。特別是停車時,即使短時間也可能使車內溫度急遽上升,對孩子與寵物造成致命威脅。
愛的便利貼
喝水防晒不可少
預防熱傷害應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做起。
養成定時補水的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活動而大量流汗,可適量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但高糖飲料應儘量避免,以免增加脫水與疲勞感。
外出前,別忘了攜帶足夠的水,替孩子準備遮陽帽,並安排途中適時休息、補水、遮蔭。從出門到回家,每一個小小的防護動作,都是守護健康最實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