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子互動心理學
提高自我價值感 活出充實人生

文/柯書林(臨床心理師) 圖/達志影像 (2025/5/13)

 之前的專欄文章提到「慢熟世代」狀況不好時,親友宜採「順流陪伴」的心態,堅定抱持「只要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即使慢熟,但終究會成熟」的信念。

 然而,比慢熟更令人發愁的,是因為沒目標(泰半是孩子理想太高)而長期待在家不出門的孩子,就像退休後不知如何安排活動打發時間的長輩一樣,有生病的隱憂。

長期焦慮影響身心健康

 孩子不過是窩在房間裡躺平耍廢滑手機,有這麼嚴重嗎?一點不誇張,要知道他們時不時滑到某網紅超級酷炫的短影音,不就正顯現了自己的一事無成;甚至可能在同學熱鬧的留言區裡,冷不防還瞧見夾了幾句像是針對自己的影射。

 於是,孩子的腦袋中有兩股聲音交戰不停:我到底是現在衝出去跟那些人拚了,還是留守陣地,以免自己發生不測?大人真的很難想像:過度飽和的網路訊息,對孩子大腦糾結內耗的嚴重程度,像是長期身處俄烏交鋒的壕溝戰。偏偏研究早已證明,長期浸泡在焦慮裡的大腦,健康會亮紅燈啊!

 日前,在晤談室接了幾個已經生病的孩子,一個是在學校被當空氣忽視一學期後,瘦成紙片人;另一個則是在班級遭排擠加上網路圍剿,休學後,胖出糖尿病。面對兩個愁雲慘霧的家庭,令我不勝感慨,早年類似案例不是沒有,但比例似乎沒現在多,如果同時罹患精神疾病,局面將變得非常棘手。

 猶記年初,有個母親曾向我詢問,她念國三的女兒被醫生診斷為「雙極性情感障礙」,還伴隨出現自殘、失眠、暴食催吐、過度消費(網購)等言行失控,即使她已經配合穩定服藥……父母既痛苦又不知道怎麼幫助她。

 除了傾聽這個母親沉重陳述以外,我對她說:「按照大腦的組成,在令嬡腦袋裡有兩股聲音沒完沒了的交替響起,一是想恢復正常,別再讓母親傷心,最好功課進步,不再狂吃,不亂消費;另一個是因為表現不如預期,出現『反正我就爛,我是全家的羞恥,根本沒救了』,既然痛苦不堪,乾脆狂吃亂買,及時享樂吧!」

 簡言之,就是自我期許的目標過度理想,達不到,便自暴自棄反彈到另一個極端。

 作為家人,一方面給女兒允許自己脆弱的養病時間,但另一方面也得尋覓貴人(孩子比較願意接納意見)引導孩子認清狀況,設定合理可行的目標慢慢復健。還有,爸媽切記不能介入太多,畢竟人生是女兒的,得給她機會為自己負責。

服務學習提升自我成就

 最後,我講了個破繭而出的案例。那是一個獨生女,高挑、漂亮、皮膚白,給人富家千金的感覺。其實,並非家庭富有,但爸媽給她的絕對不馬虎。這孩子天資好,仗著小聰明,小學拿市長獎畢業,上國中後沉迷網路追劇瘋偶像,定期聽演唱會,還參加偶像簽名會。雖然成績漸漸退步,但還有全班五六名的水準,自從排名不是第一後,脾氣變得暴躁,一不開心就吼是父母的錯,甚至拒學不出門。

 後來,是教會的大哥哥大姐姐邀約,讓這個不出門的孩子到臺東照顧偏鄉孩童。記得她被蚊子叮了不少包,人也晒黑了,居然還對我說:「現在孩子真難管教,不過很有成就感,所以『現充』很重要!」(沒聽懂是「現實生活充實很重要」的我還一度以為,是向我要傳輸線幫手機充電)。

 孩子其實不想沉迷網路,要是能在現實生活中過得更忙碌,更充實,將「虛(線上)實(線下)」整合,那麼人生就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