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領進門
在都蘭 我有個阿美族名字

在臺東念書時,租宿在海邊。鄰近阿美族都蘭部落,當地人稱A'tolan,意思是「石頭堆砌的圍牆」。偏鄉日靜,生活變得簡單,很容易聯想起古早先民墾地移石的辛勞。
黃昏時,喜歡開車兜風,從都蘭糖廠沿臺十一線小巷轉進,車子慢慢滑行;有一天意外被熱情的家族攔下,邀我們一起吃晚餐,原來遇上阿美族的Barbishin(巴皕馨,親人會之意),跟著人群唱歌歡鬧,大夥開心的說:「參加過Barbishin,你們也算是余家人了!」
院落裡的老人家熱情的穿起傳統衣飾,讓我們拍照,天色很暗,怕長輩失望,相約隔天再回來幫大家照相;余家年輕人特別交代,老人家要午睡,下午三點半再來。第二天想逛逛部落,提早了些,車子一停,老人家俐落的換穿傳統衣飾,都說從早上就坐在這裡等我們,等一整天了!那樣的盛情讓人眼熱,我們拚命拍照,打算為他們做一本攝影集,並挑幾張放大照片送大家。
連幾天往部落跑,終於弄懂阿美族的部落大事Barbishin,是除了年度Kuluma'an(漢語稱豐年祭)外,負責仲裁、溝通、介紹、凝聚親族情誼的經常性活動。
開會前須撿拾足夠的Mikasoai(米加水,指漂流木),提供圍唱和熟食,成為會議成功必要基礎;慢慢延伸出面對面、薪火相傳的內在意義。
後來為傳承文化,發展觀光,Mikasoai 被包裝成「加水節」,帶給遊客更多趣味與祝福,部落老人家不懂,有人問我:「加水節是什麼?」
都蘭部落的加水節由廖、余、田、蘇四個家族聯合負責。那年夏天,被余家接納,超級好運氣。余家成員家族向心力很強,牆上展示的家譜是部落唯一的家族紀錄,不斷有廖、田、蘇家族的成員來參觀、請教、學習。余家的老人、年輕人和小孩,反覆邀約我們,一定要在週六慶典的最高潮,回去和全家人共享家族盛宴。
慶典最高潮,由余家長輩事先遴選出「公主」余雅文拋繡球。好多小朋友牽著她,拉著她,膩在她身邊,她開心的笑說:「余家的人都很幽默,永遠充滿樂趣,任何時候開親戚會,總有人帶動氣氛娛樂大家。」
親密的氣氛裡,有人提議給我一個名字。他們認真的開起長老會議,決議給我余家二代祖的名字:Ru-gin,祈祝我將來長壽的意思。第四代和第六代都有一個Ru-gin,我被排在第五代,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走近我身邊,小聲說:「我也是Ru-gin!」啊,她一定是第六代的小小Ru-gin。
命名典禮,由部落年紀最長的女長老拉了我的耳朵後,我再一個一個慎重的向所有的長輩敬禮,敬小米酒,學習用阿美族語勸酒、致敬;最後,我買了好多維士比和保力達B招待長輩,謝謝大家照顧。
典禮結束,我帶整部落的余家小朋友到商店,讓他們自由選擇一瓶喜歡的飲料,他們高舉飲料瓶,在陽光下映著金色,歡快的穿過馬路,天真歡愉的表情,具體宣告:「這就是幸福!」讓每個人都跟著快樂起來。
臨別時,余家人殷勤囑咐我們,明年一定記得回來參加Kuluma'an和Barbishin。我不放心的問:「明年回來,你們真的還會記得我嗎?」大夥齊聲回應,「怎麼可能不記得,都已經把名字給你了!」就這樣,我帶著滿滿的情誼,回歸日常生活。
相熟的朋友很喜歡這個「奇遇」,特別在傳藝中心為我的阿美族名字,訂製蜻蜓珠鑰匙圈,刻上Rugin。流光慢慢走遠,撫摸一顆顆蜻蜓珠,記憶如浪潮拍岸,讓我又回到臺東,回到都蘭,回到海邊……好像看見一張又一張真摯的臉模。
我不是歸人,也不是過客,而是真真切切在這塊土地上,曾經被真摯擁抱的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