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別讓虛擬情景影響真實感受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5/5/8)

 記得小時候,我在田裡撿了被人遺棄的小狗,興匆匆的拎起籃子回家,把媽媽嚇了一跳,她拒絕我的請求,但為了安慰難過的我,餵飽小狗才轉送給適合照顧的親戚,不過,想養寵物的心思一直藏在我心底。直到有一天,下課後發現家裡出現兩隻「寵物」,是一公一母的雞。

 我開心的問媽媽:「我可以養嗎?」她點頭說:「朋友送的,可以養一段時間。」我興奮的沒聽清楚她後面說的話:「等過年的時候再殺……」半個月後望著桌上的「一盤」與「一鍋」,小小心靈再次受傷……因為我還替牠們取名字吔。

 長大後想想,不過是課本裡的家禽類,卻因為取了名字成為我的好朋友,又因為是朋友,所以產生接近「對等」的情感。這種關係無須言語(除非聽得懂咕咕的意思),不受限於外形(我不會刻意穿上羽毛裝陪牠),竟自然而然珍惜牠們與我的「友伴關係」。

對遊戲角色產生移情現象

 這種經由命名而產生感同身受的移情現象,其實在我們身旁也很常見。

 有一回,友人的聚會裡,孩子在一旁團戰,你一言我一語,不時發出「很痛啊,拜託、拜託……」「啊,超痛的。」剛開始,還以為是不是有人被踩到腳,特意看了一下,明明彼此間還有一丈的距離。

 「你們遊戲玩太久,屁股一定坐痛了吧?」某個媽媽順勢提醒。

 「他一直『咬我』,很痛。」孩子一邊玩,一邊認真的表明。

 這不是玩笑,而是孩子給遊戲角色命名後的高度認同,再加上長時間相處,將自己投射於遊戲裡,藉角色南征北討建立革命情感,當角色被攻擊,象徵生存與戰鬥力的「血量」符號大幅度流失時,他們會出現感同身受的情緒,也就是「痛覺」。

 如果再延伸「說法」,便是在「角色取替」的練習中,大腦正設法將自己與網路遊戲的「那個人」做出「串聯」的同感,經歷共同的喜怒哀樂,這也是長時期沉浸在網路遊戲中的孩子,對真實世界的實際感受逐漸低於虛擬世界的主要原因。

從虛擬世界回到真實人生

 過往文章談了不少網路遊戲的管與控,這次聚焦在盡力找回並創造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感同身受,重點不在完全禁止網路遊戲,而是不能讓虛擬的感受取代真實情感,因此建議父母幫助孩子參與以下活動。

 ‧公開發表的競賽型社團,例如運動、音樂、書畫等,團體中的互動得失,會產生個人與群體的歡笑與淚水。

 ‧雙人或個人的挑戰活動,像是單車、登山、圍棋、扯鈴等,讓孩子練習在堅持與思考中,創造克服不可能的經驗。

 ‧關心或助人的社會活動,像是一日志工、關懷流浪貓狗、淨灘等,讓孩子學習展現愛與關懷的付出及體認。

 ‧紀錄性質的影片或展覽,例如美術館、博物館、有座談的小型影展等,使孩子在具藝術與人文的氛圍中開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