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教養科學觀
養成關鍵習慣 啟動學習引擎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5/5/6)

 有父母問,孩子對學習沒興趣,討厭上學,不肯做功課……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先找原因,是不想學,還是學不會?是不肯做功課,還是不會做功課?因為凡是動物都有學習的能力(模仿就是最原始的學習)。實驗發現孩子學會新知識、新技能時,大腦會湧出多巴胺,使他們因高興而很願意學。因此如果是不想學,缺乏動機,那麼一定有原因,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學習首重紀律

 學習必須有紀律,做功課是紀律,也是責任感。紀律可以在生活中訓練,即該由孩子做的事,不要因他哭鬧而替他做,一定要堅持做完責任,才可享受權利。這點很重要,養成紀律後,父母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的生氣和沮喪。

 如果是課業超越孩子的能力,那麼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這時,打罵、獎勵都不會有效,反而會使他恐懼學習。父母要儘快幫助孩子趕上進度。

 這種情況下,送補習班沒用,因為補習班仍是大班教學,須一對一找出孩子學習的瓶頸。例如算術不會做,是看不懂題目,還是觀念有落差?父母可利用網路學習資源幫助孩子,同時還須易子而教,因父母不耐煩的表情會使孩子緊張,緊張會產生恐懼,恐懼會使海馬迴的神經迴路僵化,影響知識和訊息的吸收。

 實驗已知錯誤是學習最快的方式,大腦活化得比做對時還更厲害,因此,用沒有感情的線上學習資源是不錯的替代品。 

點燃學習動機

 如果是語文程度落後,請先檢查聽力,確定能聽得清楚,再檢查眼睛,確定沒有斜視,訊息能正常進入大腦後,可從閱讀簡單的故事書開始,建立孩子的心理詞彙和背景知識架構。為什麼用故事?因為故事有情節,我們得吸引孩子喜歡書,不要讓他看到書就怕。

 如果是孩子有能力可以做,只是厭倦作業不肯做,那麼父母要從動機著手。這時,父母只能獎勵,不能打罵,不能使他更討厭做作業。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學習須下苦工,天道酬勤,學道酬苦,沒有耕耘怎會有收穫?坊間流行的快樂學習,指的是學會以後才是快樂的。孩子接受並了解做功課是為自己,並非為父母的前途後,功課便不會拖延。

努力就有收穫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的能力發揮出來,不是讓孩子厭倦或恐懼學習。我們在這裡必須提到「分數」的新觀念:一個程度好的學生,隨便寫寫,內容雖然不錯,有教育理念的老師只會給他B;反之,程度比較差的學生,很認真的寫,比以前的報告有顯著進步,那麼老師會給他A,因為教育要教的是敬業的態度,必須讓學生了解,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在二十一世紀,孩子離開學校去工作所需的知識還沒有發明,所要做的工作還沒出現,因此,他需要的是「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它是個鷹架(scaffold),不管樓再高,有鷹架就爬得上去。

 父母不必太糾結於分數或讀什麼科系,因為現在是跨領域的時代,品格才是教育的重心。千萬不可因分數不理想,而抹殺孩子學習的動機與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