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商學院
家庭理財從儲蓄開始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說得再直接不過。家庭中的大大小小開銷,從日常三餐到孩子的教育基金,甚至買房、買車、投資理財,都需要「錢」。許多人談論財富,但總是先關心該投資什麼,而忽略最根本的重點──本金。
存錢是理財起點
無論爸媽是想提升財務狀況,還是為孩子的未來做更好的規畫,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存錢。
然而,存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收入增加後,由於對提升生活品質的渴望,開銷跟著增加;薪水一入帳,還沒來得及存,就被房租、貸款、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自動轉走」,一不小心甚至會透支。
儲蓄是護城河
爸爸媽媽想過嗎?如果明天突然失業,或遇上突發狀況以致經濟困難,自己可以撐多久?這就是儲蓄的意義──它是「護城河」,幫助家庭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避免因突如其來的變故陷入困境。
作家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說:「金錢就像種子,你播種多少,收成就有多少。」為什麼有些人能透過投資迅速累積財富,而有些人卻沒辦法突破?關鍵在於本金的大小。
假設A和B兩人都具備理財觀念,也都敏銳察覺AI產業的趨勢,決定投資NVIDIA,並獲得百分之一百的投資報酬率。
‧A只有十萬元本金,三年後變成二十萬元,如果再有一次百分之一百增長的機會,資產成長至四十萬元。
‧B有一百萬元本金,三年後變成兩百萬元,如果再有一次百分之一百增長的機會,資產已達四百萬元。
本金決定你的財富增長速度,沒有足夠的本金,再好的投資機會也無法帶來顯著成長。而當本金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調整策略,不用冒險投資高風險標的,也能讓財富穩健增長。
家庭儲蓄好習慣
許多人誤以為存錢就是「省吃儉用」,甚至不敢享受生活。其實,真正的儲蓄是把錢用在最重要的地方,而不是隨意花費。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不要儲蓄剩下的錢,而是花費剩下的錢。」父母可以安排全家吃一頓好料理,可以享受旅遊,但要確保支出與收入平衡,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而不是把錢用在短暫的快樂,卻忽略了未來的財務安全。
有三個簡單方法,讓家庭儲蓄變成習慣。
‧先存後花,而不是先花後存
把儲蓄當作「固定開支」,像繳房租一樣,先存錢,再決定如何運用剩餘的金額。這樣的理財觀念不僅父母適用,也可以傳達給孩子,如果已固定給孩子零用錢,藉此,可以和他們討論:每次領到零用錢可先拿出一部分存起來,例如有十塊錢零用錢存三塊錢,剩下的再自由運用。讓孩子提早學習「錢如何分配」的使用觀念,進而奠定理財的重要根基。
‧設定目標,讓儲蓄變得有動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自己儲蓄目標,例如存到第一筆十萬元,三年內存到五十萬元。有明確目標,存錢才會更有方向。親子也可以一起訂定儲蓄計畫,一起檢查是否達到目標。
‧強迫儲蓄,讓存錢變得無痛
透過定期定額投資或自動轉帳,每月固定存一筆錢,讓存款慢慢累積。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儲蓄的效果或許不會馬上顯現,但當時間拉長,就會發現它帶來的改變。未來,一定會感謝自己及早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