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玩美聊天室
臺灣膠彩畫 典雅中的熱情

文/陳璽元(臺北市建安國小教師) (2025/1/24)

 膠彩畫是一種既漂亮又獨特的繪畫形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彩陶時期,人們用顏料在陶器和牆壁上繪製圖案;中國的敦煌壁畫和古代的絲帛畫,都曾採用類似膠彩畫的上色技法。

臺灣的膠彩畫發展

 在臺灣,「膠彩畫」的名稱出自一段輝煌又有點感傷的歷史。

陳進〈手風琴〉/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日治時期,林玉山、陳進和郭雪湖三位藝術家,在年輕時就以深厚的寫生功力結合細膩膠彩畫形式,入選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以「臺展三少年」稱號震驚藝術圈,他們的作品描繪臺灣的風土人文,創造具在地特色的藝術風貌。

 然而,國民政府來臺後,當時仍叫做「東洋畫」的膠彩畫,因為和水墨畫互相爭奪「國畫」頭銜,差點從全國美展的舞臺上消失。幸好藝術家林之助以創作媒材「膠彩」重新定位,膠彩畫才能持續在臺灣推廣流傳。

袁旃〈太初〉/國立臺灣美術館藏

 
細膩描繪風土民情

 膠彩畫製作技法繁瑣,有別於水墨潑灑或水彩渲染的寫意形式,呈現一絲不苟的專注與嚴謹的藝術風格;不過在許多臺灣藝術家積極探索主題和突破技法下,膠彩畫走出更多元的風貌。

 早期臺灣藝術家用膠彩描繪本土人文風情和大自然動植物,例如仕女、城市街道或農村動物;他們從寫生出發,跳脫制式的畫稿臨摹,細膩呈現臺灣風情。隨著東西方藝術交流頻繁,膠彩畫藝術家開始運用金箔等不同媒材裝飾畫面,或用抽象與象徵的形式表現內心感受。

 接著介紹三個不同時期的臺灣膠彩畫藝術家作品:

 ‧陳進〈手風琴〉:陳進是「臺展三少年」之一,她的代表作〈手風琴〉描繪一個穿旗袍的女子演奏手風琴,展現當時臺灣富裕家庭女性的優雅風貌。

 ‧袁旃〈太初〉:袁旃結合傳統水墨和西方裝飾藝術風格,讓山石與氣流如同拼貼般呈現在畫面上,用虛實變化描繪大地誕生的過程。

 ‧華建強〈仲夏悠遊〉:華建強是年輕一代的膠彩畫家,喜歡在傳統技法中融入漫畫形式。畫中他創作一個老頭角色,以詼諧的批判角度創造更多不同的膠彩畫風格。

 膠彩畫傳承臺灣藝術發展的奮鬥歷史,就像一座寶山,蘊藏許多精采的觀點和技法。希望你藉由認識膠彩畫,更喜歡藝術,也看見更多臺灣的故事!

華建強〈仲夏悠遊〉/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記事本

 創作膠彩畫不容易,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術,步驟包含:

 ‧準備材料:畫板、動物或植物提煉的膠水、礦物粉、毛筆和底料(如雲母或貝殼粉等)。

 ‧調配底料:反覆將礦物粉和膠水混合,一層層塗在畫板上,形成光滑的底層。   

 ‧打稿:底料乾燥後,用鉛筆或淡墨勾勒畫作的大致輪廓。

 ‧上色:每層顏料都要先和膠水混合,層層疊加上色,才能營造鮮豔而柔和的效果,最後用細筆描繪細節,增強畫面的層次感和表現力。

 ‧完成保護:等顏料完全乾燥,作品要再塗上一層保護漆,以延長保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