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翻轉短影音 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過往教過的學生,如今在傳播公司上班,她詢問我可不可以擔任節目顧問。以前多半一股熱忱來者不拒,能幫就幫;近年則格外謹慎,因為彼此的想法常逐漸背離,甚至節目完成後才「告知」一聲。不過,這回節目的議題挺有趣的,是針對青少年「熱愛」的短影音來設計各集橋段,在確認幾個原則後便一口答應。
說到短影音,曾在專欄中談過「讓孩子與短影音保持社交距離」,討論的不是一味的「數落」它的不是,而是當我們在不自覺中突然回頭看,才發現那些難以割捨的習慣,已造成相當程度的負向影響。
因為我是從傳播產業走進家庭教育,關心的議題總圍繞在媒介與家庭,除了檢視媒介對家庭帶來的影響,更期待善用媒介成為家庭增能的好工具,換句話說,如果讓「吸睛」的短影音成為反守為攻的學習工具,或許是值得嘗試的策略。
主動篩選使用它
˙選擇好平臺,找到好影片
課堂上,許多教師早已開始使用符合教學主題的影片,不過有些影片確實時間過長,以至於壓縮了學生討論與教學時間。
不過,近年有許多短而實用的影片,在均一、學習吧或國語日報影音頻道等平臺出現,不失為教師的好幫手,也記得在親師交流中讓父母一併理解,以便家與校同步掌握孩子使用短影音的學習時間。
˙找到好影片,談個好話題
教師使用影音時,絕對是結合課程設計,所以學習單、討論與分享……自然而然生成,因此建議教師不妨適時的「臨門一腳」,也幫父母設計可延伸在家繼續陪孩子使用的學習單,例如從認識昆蟲的影片中,孩子在學校習得相關知識,也可提醒父母善用哪些平臺共同賞析影片,或利用假日實際參訪。
主動製作善用它
˙平面找主題,親子共規畫
每一部影片都是有主題的,與其被動欣賞他人為衝流量製作的短影音,不如帶孩子在平面閱讀中釐清有興趣的議題,搭配學校課程進度,尋找相關主題,讓孩子練習掌握敘事脈絡。可以參考《國語日報》等閱讀文本,將想表達的文字或圖像,不論是明確的植物、動物……或是擬人化的紙偶、星空……一一書寫下來。
˙善用好工具,製作短影音
當簡易文本完成後,影音製作方式除了過往專欄提過外,其實網路上都可以找到適宜的教學,把握「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製作短影音不在技術品質精良,而在過程中的思考與克服困難的成就感。當完成第一部短影音作品後,教師與父母可評估是否乘勝追擊,繼續做出系列影片,讓孩子善用工具討論關心的議題。
當孩子觀看影片已變成習慣,我們該留意除了眼球黏著螢幕的時間外,也應主動引導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善用從實體文本而來的創意發想,進而將媒介當作工具,讓心中的想法透過影音表達出來,製作出屬於自己的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