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十六歲的文學課
苦澀的青春 寂寞的十七歲

文/林銘亮 圖/小巴 (2025/1/4)

專欄選介《現代文學》雜誌創刊以來,臺灣小說史上令人難忘的故事,與讀者重溫小說中的感情與成長。

 你是否曾有某一瞬間,感覺自己離隔壁坐位的同學好遠,他們的歡笑、嬉鬧、暢談彷彿與你毫不相干;在慘然的光線與擁擠的人潮中,你像和整個世界斷了線……

 如果上述生命狀態曾閃現在你的生活,你一定可以理解白先勇於一九六一年發表在《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成長小說?浼?浼〈寂寞的十七歲〉。

 楊雲峰剛過十七歲,青春無敵,但他很不開心。他是標準的「魯蛇」:人際關係差,長相體格普通,功課不好,運動不行,也不懂女孩子的心思。

 他好不容易結交富正義感,熱心助人的知心朋友魏伯颺,卻為了避免其他人說出難聽的閒言閒語,刻意疏遠。這個保護彼此的舉動,卻讓他更加寂寞了。

 在課業、友情、愛情上均告失敗的楊雲峰,在家也得不到溫暖。父親是有錢有地位的成功人士,兩個哥哥都在美國知名學府求學,都是楊家的光彩,也成了壓在他心上的巨石。

 即使已是高中生,表現不如人意的他仍常受父母打罵。他抽菸、偷錢、蹺課、缺考,樣樣都來,行徑失序,被師長視為頭痛人物;上課失神,成績低落的他,得不到師長的關懷。青少年最重要的支援?浼?浼同儕、家人、師長,在他的生命中缺席。

 備感寂寞的他買了各式信封,寄信給自己,像人緣好的同學收到好多信。他每次電話都講超過一個鐘頭,打電話給魏伯颺講心事,打給小學六年級的吳老師,說自己成績優異,希望得到老師的讚賞。實情是,魏伯颺家沒有電話,吳老師早就搬家,無從聯絡。

 楊雲峰的自言自語肇因於沒人要聽他說話,但他渴望被愛,正如世上不分男女老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即使自己沒有亮眼成績,這份愛也不會變質。

 小說中,楊雲峰的孤獨,和他的叛逆、頹廢結合,在外人和他的自我心中都是「自暴自棄的廢材」,這正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小說寫作法?浼?浼藉由描寫人物內心的處境,反思外在的現實世界。

 相較於「寫實主義」小說,從政治、社會等各種角度描寫現實的問題,現代主義小說則是將所有外在的元素,收納入內在的個人觀察中加以書寫,質疑看似被「設定」的現實世界,進而提出:「我只是嘗試過自己要的生活,為什麼如此困難?」

 〈寂寞的十七歲〉告訴我們,成長總會有寂寞的淒寒,蛻變的痛苦,格格不入的尷尬,那正是我們體悟人生的機緣;而努力學習如何與各種人相處,亦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課題。

 就讓我們學著解開,十七歲的寂寞。

‧林銘亮,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新竹高中教師。著有《尾巴人》、《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等。

文學小百科
《現代文學》雜誌

 一九五九年暑假,臺灣大學外文系二年級學生白先勇,提出了創辦文學雜誌的想法,獲得包括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愛好文學的同學朋友支持。

 他們憑著一腔熱血,向教授、作家邀稿,翻譯西方現代主義小說、文學評論;策畫專題,介紹西方作家之餘,同時創作他們心目中的小說,為創刊做足準備。

 一九六○年三月五日,《現代文學》出刊,「創刊號」標舉:

 我們感於舊有的藝術形式及風格,不足以表現我們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情感,所以我們決定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除了引介卡夫卡、海明威、喬伊斯等歐美作家的創作與理論,白先勇和同好親身實踐,以現代主義的觀念創作小說,為臺灣文壇帶來革新與深遠影響。  

 《現代文學》在帶動一九六○年代臺灣的現代文學進程,不僅具指標意義,許多重要作家如王禎和、施叔青、黃春明、陳映真、七等生等都曾發表作品,至今仍在文壇享有崇高地位。

 下次不妨留心,說不定你的課本也有這些知名作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