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 反思靈魂核心價值
荷蘭藝術家masharu創作〈可食土博物館〉展示各種土壤樣本。
AI當道,藝術家也透過藝術創作,探討在科技繁盛且迅速發展的時代中,人類的意識應如何獲得解放的深刻問題。
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由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畫,匯集來自國內外十二組藝術家的創作。參展的藝術家運用AI叩問AI,如「AI有沒有靈魂?AI的靈魂在哪裡?」企圖為我們找到一些對話的空間與不一定相同的答案。
臺灣藝術家吳其育作品〈有用植物〉以AI算出現代林業數據風景。
策展發想自科技體
作品涵蓋多元樣貌
策展人邱誌勇及賴駿杰表示,「靈魂的棲所」策展概念以知名趨勢預言家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為出發點。科技體是一種宣言式假說、理論,意圖從技術角度整合人造的與自然的世界,並且將科技視為人的心智延伸,「如巨大的有機體般」參與且激發一系列的進化過程。
國美館指出,此次作品涵蓋生物科技、林業變革、歷史記憶與人工智慧等多元面向。展覽有四組全新作品,除了國外藝術團隊ARK針對本次展場現地製作的一組委託製作之外,還有三組臺灣藝術家深入思考環境與科技共生的全新創作,包括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今年代表國美館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共製計畫的新興藝術家組合「陽春麵研究舍」。
國美館「靈魂的棲所」特展作品涵蓋多元面向,議題探討廣泛深刻,圖為沃倫‧奈迪奇(Warren_NEIDICH,美國)創作〈重構帕德嫩神殿石雕:幻見他者〉。
算出林業數據風景
呈現生態關係網絡
吳其育〈有用植物〉關注植物研究、林業發展,與殖民史間的關係,藉由AI邏輯運算出現代林業發展的數據風景。
邱杰森&莫珊嵐則協同工研院的技術研發,共同創作〈共生迴路〉,藉由管線呈現維繫現代生活(生態)運作的「關係網絡」。觀眾在其中也是系統的一部分。
陽春麵研究舍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團隊合製的作品〈探索與剝削〉,透過AI互動影像系統探討現今演算法的運作方式,究竟為探索抑或是剝削?作品運用戲中戲的互動技術,引領民眾進一步反思演算法於人類生活中的影響。
這些作品期待激發參觀者思考,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守護靈魂與核心價值。
國美館推出「靈魂的棲所」特展,策展人邱誌勇(右七)、策展人賴駿杰(右十)及參展藝術家於開幕式合影。
活動訊息
「靈魂的棲所」展期至明年三月二日,展覽期間國立臺灣美術館將舉辦國際論壇、藝術家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