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危機 臺灣應警惕
中國沿海汕尾一家公立醫院因拖欠薪資,醫師群起舉著「我們要吃飯」紙牌抗議。武漢、大連和廣州也因政府負債,而縮減醫療給付。工商業大鎮深圳、東莞及江蘇、河南、上海、山西等地城市陸續發生「追討工資」抗爭,地方政府債務沉痾,相關抗議事件愈發頻仍。
地方政府過去以出讓土地來撐高房地產,作為拚經濟的建設政績;房地產翻倍飆漲,房價十年狂飆十倍,炒房成狂熱的全民運動。直到恒大和碧桂園兩大房企集團接連破產,拖垮銀行、地方政府財政,購屋民眾血本無歸,影響經濟景氣。
中央政府批准十兆人民幣作為「經濟振興計畫」,授權地方政府為不斷膨脹的債務進行再融資;歐美經濟專家評估,此舉恐難拉抬經濟,反而陷入通膨危機。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建議,先讓有條件的畢業生在家啃老三年,化解青年就業的社會問題。但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家庭問題,僅是挖東牆補西牆,非根本之計。中國經濟學者付鵬點出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中產階級萎縮」,靠以往槓桿刺激經濟方式已然失效。中國出現「有效需求為負」,看不到未來,中產階級全面節衣縮食,才是主因。
反觀我國政府放任炒房撐經濟,房價痛苦指數一再飆高,跡象類似中國。中國的慘痛教訓及日本消逝三十年,都足以為鑑,為政者實應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