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綠鬣蜥 需更有效策略
外來入侵物種綠鬣蜥氾濫,林業署日前決議,將比照埃及聖鹮模式組專業移除團隊,也請地方政府為民眾培訓,未來專業團隊抓到成蜥每隻獎金五百元,受訓民眾抓到成蜥每隻兩百五十元,目標是明年移除十二萬隻。
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二三十年前引進臺灣當寵物,卻因不當飼養、逃逸或棄養,在野外建立族群。綠鬣蜥繁殖力強,在臺灣缺乏天敵,已危及生態平衡,也造成農業損失。屏東縣是重災區,紅豆、毛豆豆苗被大量啃食。
移除是不得不的選擇。然而光靠人力捕捉,能解決問題嗎?二○一九年全國抓綠鬣蜥八千多隻,去年抓超過五萬七千隻,今年一月到八月已抓四萬六千隻。光是屏東,幾年來抓超過十萬隻。但政府估算全臺現約二十萬隻。
人力捕捉遠遠追不上繁殖速度。尤其面對高額獎金,民眾發現綠鬣蜥產卵的穴,一窩有數十顆,要不要即刻處理?也有人說,綠鬣蜥煮熟口感像雞肉,可以抓來吃。但專家擔心,綠鬣蜥可能有寄生蟲、重金屬等問題,不建議貿然食用。
控制綠鬣蜥族群數量,應尋求更有效的方法。政府應與學者合作,針對動物的特性與習性,運用生物學方法,例如綠鬣蜥不喜低溫、卵怕泡水等,共同尋找更有效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