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言語暴力 從校園開始
勞動部最近爆發疑似職場霸凌事件,某分署長遭控,對下屬有公開辱罵等行為,導致其不堪壓力而尋短;案情仍在調查中,已點燃大眾怒火。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於多數人都看過,或親身受過上對下的霸凌;本案涉及的言語暴力,更是人們的普遍經驗。
在踏入職場之前,許多人在求學階段就經歷了言語暴力。二○二二年,在《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上,有外國專家指出,臺灣兒少仍然持續在學校或課後活動中遭言語虐待。也有民間團體調查指出,近四成兒少曾在學校或家中受到言語暴力。
言語暴力不構成肢體傷害,相對容易被忽略;受言語暴力而有身心狀況的兒少,有時會被說是「抗壓性不足」。長此以往,容易使兒少產生心理學上的「習得無助」狀態,甚至造成其腦部損傷。另一方面,當社會成員從小習於言語暴力,該社會必定難以健康發展,類似本次事件的悲劇很可能再度發生。
上月底有多個民間團體發起連署,希望透過修法、建立專業守則,終結校園言語暴力。就教育層面而言,這能守護兒少,值得重視,並與教育、法律工作者共商可行之道;而就社會層面來說,從校園開始扎根,才能形塑「言語暴力零容忍」的風氣。終結校園言語暴力,不只是教育事務,更是人人應關注的切身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