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成長路醫同行
遠離乳化劑 守護健康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11/18)

 很多父母會在診間幫孩子詢問:「醫生,小朋友可以吃冰嗎?」我對冰品的態度是比較中性的。簡單來說,如果過敏的孩子氣管已經控制好,平常不怎麼咳嗽,喝了冰水也不咳嗽,表示孩子的身體狀況很穩定,大熱天吃點冰是沒問題的。

 等一下,換我提出問題:「那你想吃什麼冰?」答案如果是冰水果、冰牛奶,這些我可能會點頭放行;如果是冰淇淋、冰棒,我就會皺起眉頭,問孩子和他的父母:「你們看過冰棒的包裝上,那些複雜的成分表嗎?」

 擔任兒科醫師二十年來,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危害健康的「超加工食品」,這些食品不僅含有過量的鹽、脂肪和糖,還添加了許多化學添加物,例如乳化劑。

健康飲食慎防添加物

 哪些食物是超加工食品?只要是家裡廚房做不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是超加工食品,比如市售的冰淇淋、夾心餅乾、臺式夾心麵包等。為什麼自己在家做的冰淇淋一下子就融化,或者吃起來有結冰的顆粒感,外面賣的產品卻有滑膩的口感呢?這就是乳化劑的功用,也是超加工食品的絕招。

 乳化劑是食品添加物,它的功能是幫助水和油這兩種不相容的物質融合,避免食品中的成分分離,影響外觀。

 上網搜尋,臺灣有超過三十種不同類型的乳化劑被允許用於食品中,還有五十多種的添加物歸類在黏稠劑,其中不少同時具有乳化劑的功能,且市售產品通常不止使用一種成分。

  這些成分雖然合法,以前也被認定相對安全,但隨著醫學對腸道菌叢的研究不斷進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乳化劑竟然是破壞腸道健康的一大威脅。

乳化劑損害腸道健康

 拜益生菌的廣告所賜,我們知道腸道菌叢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不僅負責消化功能,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代謝、發炎反應和免疫系統。二○一五年,法國巴黎大學的研究者Benoit Chassaing 進行了一項動物實驗,他將常見的乳化劑CMC(羧甲基纖維素鈉)和P80(聚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八十)分別加入小鼠的飲用水,結果發現飲用含乳化劑的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明顯減少,且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大幅下降,而這些變化通常被視為腸道不健康的指標。

 此外,小鼠腸道的保護層變薄,腸道黏膜變得更加脆弱,增加「腸漏症」的風險。這現象讓科學家警覺,乳化劑可能促進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發炎疾病。

 因此,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evin Whelan 教授邀請二十名克隆氏症患者,接受為期兩週的低乳化劑飲食,結果顯示許多患者的症狀多有緩解,證明老鼠實驗中的結果,似乎可能印證在人體上。

自己下廚健康又心安

 對乳化劑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國外有些食品廠商已經開始做出改變,推出「分離是自然的」這類標語的產品,以避免使用乳化劑。例如,有些植物奶咖啡產品不再添加乳化劑,放久了咖啡會出現分層現象,但也沒什麼大不了,使用前自己手搖均勻就好了。 

 超加工食品帶來生活便利,卻製造更巨大的潛在健康風險,這次介紹的乳化劑僅是冰山一角,我身為臨床醫師卻特別有感。每次勸說小病人不要吃零食,儘量以無添加的點心取代五顏六色的糖果餅乾,換來的常是父母的苦笑與兩手一攤的無可奈何。

 我想:既然學校和社會無法杜絕超加工食品,至少父母可以多煮幾餐,自己下廚烹調,減少對超加工食品的依賴。在家下廚可以選擇少用含有添加物和糖分的調味料,盡力改善全家人的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