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編理由請假 影響孩子學習品質

文‧圖片提供/谷大為 (2024/11/1)

英國小學的「環境保護」主題式學習,圖為期末成果展中,六年級學生介紹「upcycling」的概念。

 最近,兩小學校的麥校長在學校管理委員會裡告訴大家,這學期開始,她將更重視學生遲到的問題,上學遲到十次,父母將會收到她的提醒信。此外,學校也將加重非必要請假的罰款。麥校長知道許多學生父母覺得「讓小朋友撒謊請病假無傷大雅」,會後她馬上發電子信件提醒父母:「不要心存僥倖,騙老師孩子生病。請假病假一定會被拆穿。」

英國重視教育公平性

 我在專欄裡曾提到,英國採三學期制,在學期間的長假之外,每學期中至少各有一次期中假。照理說,除非生病,否則小朋友應該有很多時間可以休息或旅遊。而英國小學早上九點才上課,相較於臺灣,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準時到學校。

 不過實際上,不管幾點上學,會遲到的就是會遲到,而習慣遲到的學生,遲到的原因也確實值得釐清。

 英國與歐洲的飯店和機票費用早就是浮動機制,因此即使很早就訂房訂票,系統一發現某個時段熱門,價錢就水漲船高,和冷門時段價差兩三倍,加上新冠疫情後,原本基礎費率就已節節升高,逼得精打細算的父母計算了熱門時段旅遊的高額旅費後,寧可被處罰近萬元臺幣的罰款,也要在假期外的冷門時段出遊。

 學校為什麼這麼重視遲到和缺席呢?這和小學教育重視公平有關。之前在專欄裡,介紹過英國小學教育的理念(philosophy),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公平而且有效的教育」。既然如此,不僅老師要等待這些遲到、缺席的學生,重新講述教授過的內容,對其他學生相當不公平,而且教材一開始就經過全面的考量和設計,在課程已經往前推進後,等缺課的學生回到課堂再重新授課,對這些學生來說,很可能也不是很有效的教育模式。

錯失探索與體驗機會

 我覺得不準時或缺席影響最大的,會是高年級的主題式課程。

 記得胖丁五年級剛開學的時候,導師賴老師說,這一年班上要教「熱帶雨林和環境保育」。很快的,我就發現賴老師每週的單字清單幾乎都與這兩個主題有關,胖丁陸續告訴我們,地理課和生物課老師除了介紹全球的雨林分布,雨林裡特殊的生物多樣性之外,也請從巴西來的轉學生西爾介紹他的故鄉。

 甚至有一天,老師通知父母讓孩子帶一件舊T恤到校,原來在美術課每個人都要用舊衣服實踐「upcycling」的概念(和回收「recycle」略有不同,舊東西可能在upcycle之後有比原本更好的功能和品質),做一件美觀又實用的雨林主題衣服,而在學年結束前,每個學生都穿上自己做的衣服,上臺表演排練多時的環保主題音樂劇。我才明白這個主題式的學習不僅縱向持續了一整年,也橫向連結了不同的課程,讓學生用極為豐富的方式,深刻的學習重要的概念和知識。

 可以想見,對高年級學生來說,這類課程因為環環相扣,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必須動手操作及團隊合作的元素,因此遲到或缺席一兩次,即使老師重新講述,仍然會影響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有些元素無法重新講述,也難以要求其他同學重新來過,錯過了恐怕還是自己最吃虧。

 反過來思考,課程設計如果能更橫向連結,有更多動手做和團隊互動的元素,並且讓學生父母知道課程設計目的,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效,讓學生期待上學,也能讓學生父母安排假期旅遊時,更認真的思考是否值得為了節省旅費,犧牲孩子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