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看見不平等 才能理解與尊重

(2024/10/28)

 桃園市一名有聽力障礙的七年級學生,今年獲得總統教育獎。但她的母親日前在網路上貼文表示,女兒的同學說「還不是因為你有病才得獎」,否定了女兒所有的努力,令人心碎。消息傳出後,總統賴清德留言給予鼓勵,市長張善政也親自到學校表達關心。

 說出那句話的學生,未必帶有惡意,可能是無法體會聽障者的困難,以致不了解同學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一樣的優秀表現。其實在國小階段,很多學校會舉辦體驗活動,例如蒙上眼睛在校園行動,體驗視障者的困境;手腳綁上沙包再夾豆子、穿脫衣服,感受行動不便者的無奈等。

 大學也有類似教學案例。教授帶著全班學生到操場,請所有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線。教授再設定不同的條件,例如家境富裕的人往前走幾步,出身偏鄉或貧困的人往後退幾步,父母關心子女教育的人再往前走幾步,有身心障礙的人再往後退幾步。最後,所有人稀稀落落站在不同位置,每個人距離終點的長度都不一樣。

 這些課程活動的意義,就是要讓學生看見彼此的差異,理解到每個人天生的處境不同與不平等,弱勢的人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達到一樣的成就。只有看見差異和不平等,了解到別人的不容易,社會才可能有更多包容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