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海洋生物與人文
身藏祕密武器 軟腳蝦不簡單

文‧圖片提供/李弘善(新北市橫山國小自然科教師) 圖/達志影像 (2024/10/10)

華人菜肴中常見的配料———蝦米和乾燥蝦仁。

 提到海鮮或河鮮,大家腦海裡立刻浮現的物種,可能以魚類為主。除了魚類以外,大概就數蝦子最常出現在餐桌上了。「鳳梨蝦球」裡,大蝦子是主角,「開洋白菜」裡的小蝦米則是配角。不過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蝦都是華人菜肴裡不可或缺的食材。

 不但餐桌上看得到蝦子,便利商店或超市更有以蝦子為原料的零食。雖說「無魚蝦也好」,其實蝦子本來就是舉足輕重的水產哪!

蝦子眼睛附近有尖銳棘刺。

 
蝦頭其實不是頭

 蝦子和螃蟹都有甲殼,煮熟以後都是全身紅彤彤,因此許多人把蝦蟹聯想成一類。其實,蝦子和螃蟹雖然都屬於「十足目」,都擁有五對足,卻不是同類,最大的不同就是尾巴!從外觀來看,蝦子有明顯的尾部,尾部還有游動用的泳足;螃蟹卻是「兩頭尖尖這麼大個」,看不出尾巴在哪。

 此外,蝦子的身體分成胸部和尾部:胸部俗稱「蝦頭」,裡頭包括肝臟、心臟、胃和鰓,而眼睛附近才是腦部區域,因此被老饕當作美味的「蝦膏」,其實大部分和蝦腦沒有關係呵!尾部的殼去掉後,就是蝦子用來運動的肌肉,也就是「蝦仁」。

蝦長長的觸鬚可偵測環境。

險境求生三法寶

 蝦子拖著多肉的尾巴,且大部分的種類缺乏懾人的螯肢,看起來似乎弱不禁風。不過牠們不是省油的燈。

 蝦子的觸鬚特別長,可以偵測遠方的風吹草動。另外,眼睛前端配備銳利的棘刺,讓掠食者不敢輕易造次。而蝦尾的肌肉強壯有力,碰到危險能夠瞬間弓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後彈跳,讓掠食者猜錯獵物逃命的方向。如果要捕捉蝦子,必須把手或網子罩住牠的退路,才能一舉擒獲。

奇貨可居的野生斑節蝦。

拖網捕蝦害生態

 蝦子屬於底棲動物,因此多用底拖網捕撈。底拖網掃過的海床,就像被耕耘機「犁」過一樣,海底的生態不但被底拖網破壞殆盡,大量無辜的海洋動物也被撈起,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往昔港口邊的市集,常常有婦女埋首剝取蝦仁,因為海蝦產量大不如前,這樣的盛況已經不復存在。而蝦仁炒飯、三鮮水餃或湯包中的蝦子,十之八九是養殖蝦子。目前野生劍蝦、草蝦和斑節蝦變得奇貨可居,甚至有錢還買不到呢。

從國外進口的龍蝦。

蝦中之王──龍蝦

 誰是蝦類世界的王者?答案應該是龍蝦。龍蝦是體型最大的蝦子,身體表面布滿又硬又尖銳的棘刺,煮熟後就像穿了紅袍的大將軍,既氣派又討喜,是喜慶宴客必備的菜色。

 東漢的《說文解字》是華人世界第一本字典,裡頭收錄「鰝」這個字,晉朝的郭璞解釋「鰝」是海中的大蝦,也就是龍蝦。明朝的《閩中海錯疏》則把龍蝦稱為「蝦魁」,更可看出龍蝦的氣魄。

 時至今日,臺灣沿近海的海洋資源多半枯竭,「本港」龍蝦數量稀少,價格更是不菲。那麼,喜慶宴客的龍蝦供應鏈哪裡來呢?其實大多是從澳洲或南美洲來的舶來品。

喜慶宴客的名菜:龍蝦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