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臺灣西海岸泥灘地 近百年消失58%

吳啟綜/臺北報導
(2024/10/9)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昨天公布臺灣西海岸泥灘地,過去百年變遷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在一九五○年以前是面積自然增加,隨後受人為開發影響,面積逐年減少,到了二○一○年,約有百分之五十八的泥灘地已消失。生多所強調,泥灘地是重要的生態系之一,不僅提供碳吸存等生態服務功能,更承載高度生物多樣性,呼籲未來土地利用規畫必須更加謹慎。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國際期刊《Wetlands》上。

 生多所表示,研究團隊透過歷史地圖與衛星影像分析,發現臺灣的泥灘地變遷可分為三個時期:一九二○年到一九五○年間,泥灘地在自然營力的推動下持續增長;自一九五○年代開始,隨著大規模人為開發的展開,泥灘地逐年減少;到二○一○年約有五成八的泥灘地消失。

 生多所指出,開發歷程中,上游河川因水資源需求而興建的水庫與水壩,攔截了泥沙,阻斷泥灘地的自然增長。同時,現存的泥灘地逐漸被填海造陸轉變為養殖漁業和農業區,後續又被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使得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為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的設施。至於目前全臺僅存最完整的泥灘地,位於彰化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溼地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