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建築之旅

文.攝影/蘇立亨(臺中市錫安山臺中伊甸家園) (2024/10/8)

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

 

 今年暑假,我遠渡重洋到南歐的伊比利半島,與大學建築系團隊展開西洋建築之旅。

 印象最深刻的是里斯本熱羅尼莫斯修道院,非中世紀、非古典的「折衷主義」建築群,華麗又粗獷的衝突感,令人驚奇。

 「這座修道院是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輝煌的見證,門窗、迴廊及天花板,都是大航海時代的元素,稱曼努埃爾式,這形式是為慶祝帝國海洋霸主地位;牆面上棋盤格狀的花紋磚則是摩爾式。」教授說,當時正值葡萄牙極力擴張海權,使當地的藝術和建築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元素。

 高一時我曾向爺爺學習泥作,略懂砌磚貼瓷要領,深知只要一微小失誤,將致使後續無法符合最初設計,甚至影響使用安全。雖說西方古典建築和我學的貼磚看似無關聯,但後者提升了我觀察建築細節的敏銳度。

 做中學,讓人感知更敏銳,容易體察建築藝術浪潮的推進。即使文藝復興時期,相較於近代席捲全球的機械化工程作業,工匠的雙手仍是成就經典建築藝術的最主要方式。

 我嘗試用視覺與觸覺,感受這座宏偉建築在自然與藝術上的交融。當時沒有起重設備和科技輔具,建築師運用自然的建材、細膩的設計,打造彰顯帝國霸業的建築,時至今日仍屹立不搖,只是斑駁泛黃的外牆難以遮掩歲月的滄桑。

 當我撫摸教堂的黑色角櫟石牆面,想像六百年前某個石匠是否如同此刻的我,用雙手觸摸它的質感,瞇眼確認牆面水平線精準度!幾世紀過去了,大理石雕成的石柱依舊挺立,帝國卻早已走向衰落。

 短短兩週,我像經歷大航海時代帝國的起落。總有一天,我們無一例外,終將在物換星移中消失,這些建築文化遺產仍將屹立,見證歷史,並被後人撫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