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運用AI 首重辨識真假

(2024/9/9)

 教育部正如火如荼推動AI相關教學,在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程聯盟,在高中推動多元選修課程,在國中小將舉辦爭霸賽,也將生成式AI融入中小學數位學習平臺,希望減少學生學習差距與城鄉落差。

 教育部長日前談「臺灣教育的想像與實踐」時,特意舉中小學將AI融入教學的案例,認為呈現出學校教師與時俱進。不過,教育團體卻擔心,AI倫理爭議從未消失,在缺乏倫理框架下推動AI教育,可能讓學生暴露於偏見、歧視等風險之中。

 教育部上月發布的「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確實已納入AI使用風險、應用生成式AI教學時機等。並要求教師與學生應用生成式AI時,應進行準確性、適宜性、包容性與避免偏見等方面的檢核。

 然而中小學的學生,如何有足夠背景知識與懂得適當方法,去判斷生成式AI提供的訊息是否正確、是否存在偏見或違背人權?更別說演算法偏誤、內容謬誤、國籍與文化等因素,更難分辨。

 學習知識、追求真理、辨別虛偽,避免偏見與歧視,更加包容差異,本是現代教育的目的。以往需要花費多年學習,現在有了AI,可以跨越時間,快速獲得知識,但辨識真假的需求也更加急迫。

 哈佛大學前校長福斯特演講時,曾引用已故學者Jeremy Knowles的話說,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確保畢業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推動AI教學之時,最重要的也是指導學生,如何分辨生成式AI在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