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別把科技焦慮放進孩子的未來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4/9/5)

 在講座中常提醒父母,對數位科技的焦慮多半來自於陌生,降低陌生的方式有許多,其中一種是「直搗黃龍」,意思是直接「參與」,以便接觸孩子的數位生活,也是學習「聆聽」孩子對數位生活的想法。前者在專欄中常討論,今天來談談後者吧。

對數位生活的想像

 藉「滑時代共學共享一起來」這個文化部補助的《生活家一筆》廣播節目系列議題,讓我有機會和青少年暢談在數位生活中對未來的想法。

 為了開啟這群「省話一哥一姐」的話匣子,我刻意訂了「未來想當電競選手嗎?」主題。只見這群青少年面面相覷,然後冷冷的回我:「不會呀!」「會玩手遊,但怎麼會想當電競選手……」「可能有同學想,但應該也不敢說吧。」不錯,他們至少對我拋的「球」感興趣。

 接下來,我「就教」這群青少年,聽聽他們的未來和對我的提醒。

‧希望興趣能被看見

 「我很喜歡跳舞,參加了熱舞社團,必須花較多時間練習,家裡不希望我繼續。」「我喜歡職棒,也參加了棒球社團,不過中午,還有下課,都得練習,家裡擔心課業……」

 這群青少年談起興趣,眉飛色舞,因為喜歡,所以投入不少時間關注相關訊息,當然也被父母關注了念書本務,他們的話隱藏當父母不大接受目前的興趣時,不會選擇退讓,而是隱瞞爸媽轉而「地下化」繼續投入。

‧受父母職業的影響

 「我喜歡拍影片,以後想當導演。我記得小時候跟爸爸去攝影棚,覺得他們好酷……」「我媽在電視臺上班,我從小就去她的辦公室玩,大學也想念傳播相關的科系。」

 常言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孩子端詳父母的言與行,像海綿一樣盡情吸收訊息,轉化為「家家酒」,累積成對未來可能的想像,所以,孩子除了眼見家裡的樣貌,也應讓他們多參與或了解父母的工作形態,以便從中練習衡量與選擇未來。

善用科技學得更好

 我提醒自己,對青少年的訪談不要追問太多,適可而止,不過也在錄音前後的談天中,聽見不少讓他們不以為然的「耳提面命」:「這些興趣玩玩就好,怎能當飯吃?」「人家去學機器人程式設計,你為什麼不去?」或是「你的興趣跟AI要有關,免得以後被取代。」

 想起一○八課綱常提及的「適性揚才」,先不論其在風雨中推進的韌性,父母至少該理解,本質是希望放眼孩子未來前,先認識孩子的特質與優勢,而特質就是從興趣展現出來,進而在適切的引導下成為優勢。

 面對進步的數位時代,父母與其將焦慮加諸孩子身上,不如學習逐步放手,看看這群孩子正在練習勾勒屬於他們的數位生活新樣貌,且重點不在成為科技人,而在成為會善用科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