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科學觀
解鎖大腦錯誤強化學習力
上週,受某大學校長請託,勸說一個科技人才留下來教書。他的問題是兒子不肯在臺灣念書,而他自己也有小時候成績不好被老師打,被同學嘲笑的陰影,雖然我一再強調臺灣現在教育已經不一樣了,他仍然很猶豫。
犯錯提升學習經驗
其實,我對臺灣教改二十年沒有成功也很好奇,投入了這麼多的人力與物力,學生卻依舊不快樂。原因可能是我們一直沒辦法改變父母對分數的重視,孩子考不好,不是去看為什麼,而是先打。
韓愈在〈師說〉中說「人非生而知之」,因此,犯錯本是學習的一部分,知過能改就好了,何必打?更何況,很多孩子挨打的原因並非行為有過失,而是成績不好,那就更不應該了。
過去以為打會使學生心生恐懼而不敢再犯,但是最近核磁共振的實驗發現效果正好相反,打得越重,孩子越學不好。因為大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可塑性被恐懼制約固化,使儲存記憶的突觸變得僵硬不能改變,學習因此無效。這也是為什麼受驚嚇的孩子雖然心中很想改正,卻持續做出會挨打的行為。
其實,大腦實驗發現犯錯的時候,大腦神經迴路比正確時還活化,實驗的結論是錯誤能強化大腦的學習,犯錯是學生學習最快最好的方式。
恐懼打擊學習能力
另一個大腦實驗則顯示壓力和焦慮會嚴重打擊學習能力。在核磁共振中,實驗者看到學生恐懼的時候,大腦的血流量沒有流到處理認知的所在地──前額葉皮質去回答問題,而是流至情緒中心去壓抑恐懼。恐懼情緒阻礙了學生的大腦記憶推理區塊的功能,使原本拿手的也不會了,所以學生考試時,若緊張過度會「失常」。
動物出生時,牠的基因中已經登錄有祖先傳給牠的「先備知識」,比如說,綠面長尾猴有三個天敵──蛇、鷹和豹,在實驗室長大的小猴,雖然從來沒見過蛇,但是只要看過一次牠母親見到蛇的恐懼表情,牠下次看到蛇就會立刻逃命。在實驗室孵出的小雞,雖然也沒看過老鷹,但見到紙板製作的老鷹時,也會驚慌失措的躲避。
這個先備知識是孩子學習的基本架構,嬰兒出生後,就會不斷的把眼睛見到的,耳朵聽到的外界訊息,和他大腦中的先備知識比較,如果符合,就接受,成為生活的知識;如果不符合,會修改內在模式以適應外在的刺激。
因此,孩子犯錯是非常自然的,它是學習的歷程,我們不應該懲罰他,造成他對學習的恐懼。
樂學的態度與價值
曾有朋友的孩子考完大學指考後,把書本全部燒掉,說永遠不要再看一本書。一個沒有終身學習態度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是沒有前途的,因為現代知識很快翻新,半衰期只有六個月,而學校學的知識出社會六個月便失去效用了。一個有厭惡學習心態的人,是不可能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生存。
看到即使學校已經不准再體罰孩子,孩子還是很恐懼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檢討教育的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