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導航高手 方向感不是天生的
我是個無可救藥的路痴,不論是走路、開車,在建築物內或戶外,幾乎都無法在第一時間指出正確的方向。幸好,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有各種導航軟體,讓我不至於活得像無頭蒼蠅,但心中難免疑惑:人家都說男生方向感比女生佳,我卻是家中方向感最差的。究竟人腦GPS這種超能力,是先天大腦結構使然,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呢?
環境因素
比遺傳更重要
在二○二○年,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Margherita Malanchini及其團隊,針對兩千六百多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進行虛擬環境中的導航能力測試,以探討方向感是否能夠遺傳。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因素的影響微乎其微,表示優秀的導航者多半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在另一個研究中,倫敦大學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Hugo Spiers,藉由網路虛擬遊戲,統計全球近四百萬名玩家的方向感,結果顯示住在鄉下的人,導航能力高於都市人;而來自複雜街道城市(如歐洲老城區)的都市人,其表現又優於生活在格狀街道城市(如芝加哥)的都市人。
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我從小在格狀街道的臺北市區長大,就已注定成為半個路痴了。
性別差異
誰更有方向感
那性別呢?男性真的比女性更有方向感嗎?研究顯示導航能力的性別差異,可能更多是由文化造成,而非先天能力的差異。舉例來說,在性別角色平均程度最高的北歐國家,男女導航能力幾乎沒有差異;但是在中東地區,男性的表現則遠勝於女性。
也就是說,當某地區的文化強調男性引路時,女性因從小較少有練習認路的機會,或許才造成「女性方向感較差」的錯覺。
個性影響
愛探索不迷路
除了環境與文化因素外,個性似乎也在導航能力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 Mary Hegarty 研究發現,喜愛戶外活動(如遠足和騎自行車)的人,往往方向感更強。她也發現不一定要出門,經常在電腦上玩實境遊戲的人,導航能力也特別凸出。
結論就是要成為出色的導航者,你必須先擁有喜愛探索的性格,不論是在真實生活,或者是虛擬世界。
導航找路
倚靠GPS系統
近二十年來,幾乎所有人都仰賴GPS導航,以用進廢退的觀點來說,是否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會因此失去方向感呢?結論是極有可能。
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研究發現,頻繁使用GPS的人,在無GPS的導航測試中,表現比較差。但在這個到處都有Google Maps的時代,路痴又如何?吾人須刻意關掉GPS,找回自己遺忘的方向感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見仁見智。
回想起小時候沒GPS的年代,那些在大街小巷穿梭自如的計程車司機,如今我知道他們並非先天適合吃這行飯,而是經過反覆思考與練習,經年累月,練出了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