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青春期的大腦科學

文/谷大為 圖/達志影像 (2024/8/30)

 許多動人的電影會應用精神醫學、心理學中的重要元素,但有的電影就是在探討腦科學中的重要議題,讓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再次得獎的電影《父親》便是其一,這部電影討論已產生「精神行為症狀」的失智症病人的照護議題。

 《父親》在臺灣上映時,我準備赴英進修失智症領域博士,於是帶全家人進戲院觀賞,至今孩子還記得部分的電影情節。因此,當我偶爾在家裡和妻子討論失智症研究或兩小提問時,我得以引用電影的內容稍作解釋,兩小不至於鴨子聽雷。

 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第二集是另一部我覺得拍得很好,又與心理學甚至精神醫療直接相關的動畫片。第一集上映的時候,我在戲院裡感動得痛哭流涕,最近這部電影的續集上映,我們立刻進場觀賞。

青春期的情緒變化

 電影散場後,回家路上我問兩小電影在演什麼,荳荳看來年紀還太小,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希望自己也有一個像「pouchy」一樣的百寶袋。胖丁顯然進入狀況得多,「我覺得電影表達了兩件事,一是Riley上中學後的心情變化──原本要好的朋友沒有和她去同一所學校,一起打曲棍球。另外,就是人在緊張焦慮的時候,可能會做出不一定很正確的決定。」

 胖丁說完後接著補充,「我今天來看電影前,還問學校的艾老師喜不喜歡這部電影。」艾老師曾經擔任正職舞臺劇演員,有演出經驗,「不過,艾老師說還好,他覺得電影把人的情緒描繪得太簡單了。」

 我肯定胖丁很認真的看完電影,並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說:「我覺得艾老師說的有道理,人的情緒確實很複雜。不過,我覺得這部電影能夠將複雜的情緒,拍成一部小朋友也看得懂的電影,已經很不容易了。」

 剛好五年級教到青春期(puberty)時身體會發生的變化,我繼續告訴胖丁,「我認為《腦筋急轉彎》還想要傳達另外兩件重要的事。你覺得為什麼這一集比上一集多了這麼多新角色呢?」胖丁搖頭表示不知道,「其實,青春期除了身體外觀發生改變,人的內在情緒也開始變得複雜,你看荳荳表演不大焦慮,但是你上次上臺表演魔術前就滿焦慮的。焦慮不但和個性有關,也是小朋友慢慢成長進入青春期後,才變得比較有具體的感受。」

接納最真實的自己

 「另一個電影想傳達的是『自我概念(Sense of self)』的形成,你還記得電影裡被拔掉的『樹』嗎?」胖丁點點頭,「其實,每個人對『我是誰』的想法也是青春期開始出現,而一直到長大成人才會慢慢成熟。」

 兩小就讀的小學非常提倡所謂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於是我接著說:「Riley原本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棒的人,慢慢長大後發現自己的能力沒有那麼好,這其實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所以我覺得學校老師常常協助你們培養成長心態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自我概念裡如果能保有成長心態,那麼就算失敗了,比較能夠釋懷,甚至能正面看待失敗,將它當作成長的一部分,修正錯誤,讓自己變得更好。」

永無止境的學習路

 我認為《腦筋急轉彎》第二集裡還有很多精采的部分,以及將腦科學的重要概念具象化的表現手法,像是過度焦慮造成的影響及對應的緩解之道,經驗與記憶對自我概念形成的影響等。此外,劇情的鋪陳也讓我回憶起我的青春期。

 也許不久的未來,兩小正式進入青春期後,我們又能像借用《父親》的劇情一樣,透過電影討論,理解自己與身邊的人發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