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正視視覺疲勞 減少散光風險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8/26)

 我大學時期,每逢暑假就跟著醫療服務隊,到偏遠地區協助義診。那時最常去的是新竹尖石鄉。從臺北走國道,經竹東到了觀光客熙攘的內灣,方才是山的入口。沿蜿蜒山路登上宇老的山巔,之後才能進入後山。隊伍以田埔教會為駐紮點,在接下來的幾天前進更深山的村落。秀巒、泰崗、新光、鎮西堡,這些仍然琅琅上口的聚落名稱,已然成為夢境般的回憶。

 在山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即使盛夏也得披上薄外套的氣溫外,就是令人震懾的星空了。深夜時分,在教會廣場上「晒星光浴」,如果有天文知識廣博的同伴,還能在他們的指點下,感受銀河的魅力,也才知道銀河的英譯──牛奶的路,誠不我欺。

 回到平地後,夜空大多只剩下月亮獨自陰晴圓缺了。在光害和空氣汙染的雙重影響下,如果要向孩子解釋「星星」,也只能用那顆不會發光的「假星星」──金星,稍微搪塞了。

散光的原因與影響

 除了環境的因素,還有一個讓現代人很難看到星星的原因,就是眼睛的散光。相較於近視──主要是眼球過長與水晶體調節障礙導致的對焦困難,散光來自於眼珠外層的角膜,因為它的球面不再是正圓形,使光線進入眼睛,會產生不同的焦點,因此同一個光源將產生無數個殘影。

 散光對視力的影響,在夜晚特別明顯。許多人即使有輕度近視,在白天仍然可以裸目視物。然而,一到晚上,光線不足的時候,散光的影響就十分明顯,甚至連交通號誌都變得模糊不清。

 依據角膜彎折方向的不同,散光大致可分為橫線較模糊和縱線較模糊兩種類型。前者較常發生在年輕人,後者則多見於老年人。事實上,新生兒幾乎都有先天性散光。隨著眼球發育,到學齡時期大部分會逐漸自我調整至正常。然而,年齡增長,四十歲之後散光又會逐漸加重,並成為老花眼的共犯。

 即使是輕微(約一百度)的散光,也會影響閱讀。當散光程度達到一百五十度時,連電腦螢幕的文字辨認都會變得吃力。

 模糊視覺會對駕駛表現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夜間或雨天等視覺條件不佳的情況。還有,在散光的患者中,頭痛的發生率較高。這些症狀會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學習效率,進而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

良好習慣避免散光

 眼瞼位置的變化和注視方向可能會影響角膜的形狀。低頭近距離工作時,可能會因眼瞼壓力而導致角膜形狀短暫的改變,這些變化會暫時影響視力,特別是進行精細工作的時候。因此,在閱讀或使用電子設備時,應該定期休息,避免長時間低頭,以減少眼瞼壓力對角膜的影響。

 某些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因素也會增加散光的發生率。在嬰兒期有營養不良歷史的兒童中,散光的發生率也較高。此外,有研究指出比較肥胖的人,散光的發生率更高。這些因素提醒我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營養,對減少散光風險至關重要。

 為了減少散光的影響,驗光戴眼鏡時會客製化調整散光的角度。另外,也有一些隱形眼鏡,不但能調整聚焦,也能透過其對眼球賦予的壓力矯正散光。然而,許多人戴上眼鏡後,往往無法適應矯正後的視覺。這些適應上的挑戰可能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耐心來克服,以確保視力矯正的效果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