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家庭 雙語生活
貼身翻譯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雙語能力,權衡中文似乎比較難學,又是我們的第一語言,且聽過不少前輩分享,他們在美國很容易上學後就不願意說中文,所以我們決定先把孩子的中文基礎打好,英文能力可以慢慢追上。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全仰賴我當他的貼身翻譯。
等待 不必害怕聽不懂
在圖書館的故事時間,因為孩子一句英文也不會,為了讓他知道故事裡每一頁的發展,我只能不斷在一旁輕聲同步翻譯,從簡單的手指謠、兒歌動作,到顏色、形狀的問答,不斷考驗我的口譯能力。
孩子第一次看牙醫,貼心的牙醫師為舒緩他初次看牙的恐懼,從坐上椅子開始,便將每個步驟一一解釋給他聽:「等一下椅子會升高像太空船一樣,我會打開燈對準你的嘴,幫你戴上眼鏡;接著,用一個軟軟的橡皮刷,把你牙齒上的髒東西清除。」語畢,還會讓小朋友先用手感受一下橡皮刷轉動的力道。
我除了翻譯牙醫師說的話,還要忙著確認和安撫孩子的感受,一次洗牙下來,我感覺自己比電視上的字幕還忙碌,明明看牙的是孩子,我的嘴卻又乾又累,深覺牙醫師也該發張貼紙獎勵我。
在路上,美國人看到你帶孩子,常常會友善的和你閒談幾句,不論是在超市排隊結帳,爬山或騎自行車的短暫相遇,還是逛街挑衣服的時候;他們尤其喜歡讚美孩子,從外在、穿著到行為,例如你好可愛,我很喜歡你的靴子,你是很棒的小幫手之類的。這些突如其來的社交對話,就像是給我的突襲小考。
有時來不及翻譯給孩子聽,只能趕快教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事後再解釋剛剛那個奶奶誇獎了你什麼。後來,孩子發現「Thank you!」很好用,就曾鬧過幾次雞同鴨講的笑話。
突破 勇敢開口說英文
有次,對方問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嗎?孩子竟不假思索微笑說:「Thank you!」我只能趕緊尷尬解釋孩子的英文不好,害羞的逃離現場。這樣的考驗竟增進了我和孩子之間的默契呢。
到遊樂場找玩伴也是常常出現的場景,我必須擔負搭訕玩伴的重責大任,首先,學美國人稱讚對方幾句,通過簡單的對話後,再呼喚孩子一起加入;為了讓小朋友玩得開心,偶爾我得陪玩翹翹板,或幫忙使勁推動轉盤,試圖用遊玩的樂趣打破孩子與他人語言上的隔閡。漸漸的,孩子已能從媽媽與他人的溝通中,歸納出隻字片語,我會先反問他聽到了什麼,讓他從語境中的一些單字猜對方的意思,再解釋原話給他聽。
經過一次次的磨鍊,有次在遊樂場,孩子竟生出了勇氣,主動指著自己衣服上的瑪利歐圖案,對一個外國小男孩說:「Mario! Mario! It's fun.」看他用稚嫩的口吻,以簡短的英文試著引起話題,心中也不禁為他喝采。
孩子經過幾年學校教育的洗禮,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看菜單和告示的速度也比我快得多,常常是他用中文幫我介紹或解釋,看他既耐心又自信的模樣,相信有天他能帶著雙倍的力量振翅而上,飛往他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