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支持系統 鼓勵父親參與親職
人力銀行日前調查,職場爸爸為自己的「父親角色表現」打分數,平均僅有四十五點五分,還有一成五給了零分。全國家長團體的調查也顯示,在疫情停課期間,爸爸壓力上升的情形較媽媽明顯。這表示,臺灣的爸爸對自己的表現普遍不滿意,且調適能力可能不如媽媽。
許多研究都顯示,父親參與親職的程度越深,對子女身心健康、家庭的互動越有正向影響。但在過往「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刻板觀念下,臺灣育兒責任多由母親獨力承擔,據信誼基金會今年的調查,雙薪家庭中僅有三成一由父母共同育兒。
由於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一般男性成長過程中,少有機會學習如何擔任親職,一旦成為父親,可能將教養責任交給女性;另一方面,因自覺未能善盡職責,才會為自己打下低分,形成心理壓力。教養本是難題,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我國雖有《家庭教育法》,明定高中以下學校每學年應實施四小時以上家庭教育課程,並會同家長會辦理親職教育等措施,但目前看來,成果似乎不顯著。
鼓勵父親參與親職,除了破除性別偏見,應從制度著手。臺灣提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至八成後,申請育嬰假的男性比率即上升至兩成五,顯見確有成效。另外,也應提供多元學習管道與資源,增進父親親職能力,減輕他們的壓力,使其共同承擔教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