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風氣提升 選手培育扎根
甫閉幕的巴黎奧運中,臺灣選手奪得我國史上第二多的獎牌數,成績相當出色。而賽事期間,傳出美國隊商借臺灣的訓練設備;南韓羽球名將安洗瑩更表示,希望該國能與臺灣一樣照顧選手。顯然,臺灣的選手戰績與後勤支援,都得到國際肯定。然而,本屆奧運也是多位選手的最後一舞,有人擔心,這些項目會不會後繼無人?臺灣的選手培育,有沒有向下扎根?
平心而論,運動賽事奪牌大國,通常國家量體也較大,比如美、中、法、英等;其多半有興盛的商業運動聯盟與產業,中國及未被禁賽前的俄國,則是長年以舉國體制培訓選手。臺灣運動市場規模受限,而民主國家也難以推行舉國體制,要維持戰績本就不易。
另一方面,多數臺灣民眾雖為選手大力喝采,卻不熱中運動。依體育署資料,僅三成五國人會規律運動,這已是史上最高比率。對照與臺灣面積相仿的荷蘭,該國奧會表示,國內一千七百萬人口中,一千萬人週週運動,且全國超過五百萬人加入運動俱樂部;荷蘭本屆奧運金牌數排第六、獎牌數排第八,歷年表現也名列前茅。
運動當然不是為了奪牌,但從荷蘭的例子可以推知,運動風氣會反映在賽事上。而美、法等國若無大量運動人口,商業運動聯盟也難以發展,遑論爭取競賽佳績。
觀察各國運動概況可以得知,培養運動風氣,才是真正的選手培育扎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