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堅毅與溫柔

文/黃楷媗(高雄市高雄女中二年十五班) (2024/8/5)

 古代竹林七賢行事放蕩不羈,不受世俗牽絆,然而這樣的行事風格在現代社會是否太過「自我」,容易被他人討厭、排斥?或因害怕孤單、落寞,過度迎合他人,是否會因此「失去自我」,如何在兩者間做出抉擇?

 我認為遇不同事情應使用不同人際應對,非全然迎合他人,亦非全然做自己。迎合他人卻不失去真我;接受他人想法,不代表要放棄心中真實想法,可以溫和、適度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團體生活不可避免以多數決作定論,這時接受多數人想法,可排除別人帶給自己不必要的負面訊息。

 我曾因太過自我,忘卻如何與人群溫和相處。做自己的高傲,同時是一種疲倦;做自己的孤獨,同時是與人群間築起無法攀越的高牆。回憶當初,在生活壓力與課業壓榨下,我丟失了溫柔,自我與高傲成了最佳保護色,卻也備感孤獨。

 如果當初我有對抗孤獨的勇氣,是否可避免在人際中受傷;如果當時我拾回溫柔,是否能再與人群融洽相處?太多「如果當初……」使我意識正視自己的重要,在心中留下一把人際關係的尺,不是用以衡量利弊多寡,而是平衡自我與人群。

 適度做自己,是在乎自我,聽見內心的聲音;適度迎合,是在人群間尋找自己的溫柔。人都害怕受傷害,並非所有人都有「做自己」的勇氣。也許溫柔與堅毅是脣齒相依,當我丟失溫柔,該如何堅毅;若我遺失堅毅,溫柔也淪為他人形容我的詞彙,意義被現實吞噬。

 綜合兩者,獲得的並非只是與人相處的道義,而是以自己的心情調和出的堅毅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