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饗
貝聿銘將光線納入設計的建築巨擘
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為地下空間引入大量自然光。
提到今年夏天的盛事,絕對是眾所關注的巴黎奧運了!除了緊張刺激的運動賽事外,人們也對滿盈文化和藝術的城市充滿好奇,而巴黎著名的地標之一,就是羅浮宮及廣場前的玻璃金字塔。這次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師──貝聿銘吧!
第一位亞裔獲獎者
貝聿銘生於一九一七年,逝於二○一九年,生長於動盪的年代,也是充滿機會的年代。他早期的風格受到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影響,設計以精簡和實用為主,沒有多餘的裝飾。之後則從精簡的線條衍生出如雕塑般的建築樣貌,這樣獨樹一幟的設計,讓貝聿銘獲得第五屆普立茲克建築獎,也是第一個亞裔得獎者。
如今人們談起貝聿銘的建築,想起的是簡約但具有雕塑感的線條,以及將光線納入設計的風格。像是臺中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這座由貝聿銘和陳其寬共同設計的教堂,外觀由四片曲面薄殼拼成,打造柔軟又典雅的感受。而曲面透過建築正面、背面、屋頂及曲面相連處的玻璃銜接,當陽光從不同位置照進室內,使教堂內部的光影充滿變化和神聖的感覺。
進入美秀美術館前,須先經過彷彿通往祕境的隧道。
新穎設計打破想像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也是貫徹他設計的重點。例如羅浮宮改造計畫中,貝聿銘在羅浮宮前的廣場建造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作為地下展廳的入口,這個設計不僅使地下空間引入大量自然光,清透的玻璃材質也將對羅浮宮視覺上的影響降到最低。除了主要的大金字塔外,地面上圍繞七個三角形水池,以及三座小玻璃金字塔,增加建築與景觀的整體性。而透亮的玻璃材質在陽光下總是散發光芒,不論是晨曦微光、明亮日光或夕陽的色彩,都增添羅浮宮的魅力。
不過,你知道玻璃金字塔和著名的巴黎鐵塔,在設計建造階段都曾受到巴黎人大力反對嗎?剛公布設計圖時,這兩項地標都曾因前衛的造形,被批評和古典的城市氛圍不符合,貝聿銘也曾說羅浮宮改造案帶給他很大的壓力。後來在當時巴黎市長的建議下,貝聿銘將玻璃金字塔的設計模型放在廣場中展示,讓巴黎市民充分了解他的設計脈絡,加上金字塔逐漸完工,最終獲得市民的喜愛。
美術館內部設計。
光線引領進入祕境
如果說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以光為主角設計的一幅畫,那麼他晚年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就是用光作為引導的一首詩。美秀美術館是位於日本滋賀縣山中的一座私人美術館,來到這裡的過程會讓人聯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因為要進美術館,必須先經過一條極暗的隧道和一座長長的吊橋,走過極狹極暗的路程,才更能體會豁然開朗的壯美。而作為一座美術館,不只館藏值得細細欣賞,貝聿銘讓建築與環境、日光互相呼應的設計,也充滿詩意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