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兒少運動量不足
兒福聯盟日前發布報告,指臺灣有七成以上兒少運動量不足,且近四成兒少幾乎不運動;無獨有偶,臺體大、興大合作的《二○二二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顯示,臺灣僅兩成二國中生、一成三高中生達到WHO建議的運動標準,低於鄰近的南韓、日本。
再根據國健署的調查,臺灣七歲至十八歲族群的肥胖率,依年齡層不同,在兩成六至三成之間;對照於南韓約兩成的青少年肥胖率,以及日本不到一成五,兒少運動量與肥胖的關係,一目了然。
這是必須嚴肅看待的健康問題。二○二○年,美國、澳洲學者研究證實,七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仍然肥胖;而肥胖對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負面效應,眾所周知。可見兒少運動量不足,很可能影響其未來的生理健康。另外,運動能增加腦內啡,減輕壓力、焦慮;缺乏運動,恐影響心理健康。
然而,兒盟的調查也顯示,有三成五至五成的臺灣家長幾乎不運動,這當然反映出社會的運動風氣;並且,學校體育課每週僅約九十分鐘,且常被借課。兒少缺乏運動,其來有自。
家庭習慣、學校環境、兒少運動量,乃至社會運動風氣、國民身心健康,可說環環相扣。兒少缺乏運動不是單一問題,更是一項指標,指出長年的沉痾及未來的困境。相關單位應參照各國經驗,研擬措施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