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數位管控的藝術 人比規則重要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4/7/18)

 今年獲得文化部廣播節目的專案補助,在節目中規畫了「滑時代共學共享一起來」的主題系列,藉專家學者、業界實務工作者、第一線的校長、家長會長及家長的對話,想必會讓我如吃了「大補丸」一般,對目前臺灣的「數位教養」輪廓,更進一步的認識,當然咯,這些所見所聞,一定會跟專欄讀者「鬥相報」。

 話說,第一道共學共享的「菜」這就端上來啦!

管控3C使用
父母左右為難

 「老師,不久前學校畢業旅行,孩子歡天喜地,父母則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家長會長說。

 「喜可以想像,孩子終於長大,去畢業旅行,父母可以耳根清靜一下,但你說的憂是指……」我回應。「哈,可以清靜,這很重要,不過,孩子想帶手機出門,父母很難拒絕,一方面同學大多會帶手機,另一方面是父母也想掌握孩子行蹤,晚上報個平安。」家長會長侃侃而談。

 「於是,我發現孩子在遊覽車上,根本不聽領隊導覽,到了景點,大家聚在一起玩手機,更不用說我們晚上查房時,大家早就『團戰』了。所以要控管使用,真的很難。」

 「老師,我也覺得很難,我們家小孩一年級時,常常回家就說同學都可以玩手機,為什麼我不可以,所以爸爸就讓他玩,當然我們有注意時間……不過他常常推拖拉,就是不想放下手機,後來我說如果老師在聯絡簿上貼了哭臉,你今天就不可以玩。」另一名媽媽分享她的管控法則。

參與數位活動
訂定合理常規

 話匣子一開,父母在錄音室暢談家裡的管控經驗,聽每一家的故事,讓我回想起這些年在臺灣四處交流與共學的「數位教養管控的藝術」。

 ‧管控,不是等著生氣

 坊間談使用3C產品時的管控技法之書籍或講座,多到數不清,許多父母認真學習後,自然都訂出了使用數位裝置的規則,然後就「等著生氣」,因為孩子幾乎都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頗多,因孩子年齡、喜好、類型……而有差異。核心原因是總在父母訂立規則後,親子就「各做各的」,孩子從螢幕中經歷到的喜怒哀樂,父母全然不知,多半也不想知道,這種控管方式讓親子漸行漸遠

 ‧參與,才讓管控有意義

 這些年我最常掛在嘴邊的,是「主動的共同使用」才是訂出符合數位活動規則的基礎,換句話說,那些只重視定規的教導,會讓父母從個人經驗中「想像」出規則,停留在三十分鐘、六十分鐘的制式化使用裡,而這些不過是父母兒時看電視的時間罷了,電視演完就關掉,但孩子的數位活動還沒結束,他怎能甘願關掉?因此,當我們願意和孩子一起參與數位活動時,才能訂出更符合數位時代的娛樂常規。

 父母樂意親近孩子的世界,無庸置疑,只是有一天,他們渴望進入數位遊戲中,也渴望與父母分享他們的心情時,我們卻只在乎控管的規則,跳過親子一起參與數位活動的喜悅。常言「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這話不是說規則不重要,而是「人」才是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