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重視睡眠衛生 夏日炎炎才好眠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7/8)

 小時候放暑假,我常常回到花蓮的外公家住上幾天。外公家是日式老房子,木板隔間,自然沒有冷氣,只靠著一部搖頭晃腦的電風扇幫忙散熱。有時甚至必須在蚊帳與通風之間做選擇,往往得平心靜氣的等到深夜,體溫自然下降後才緩緩入眠。

 近年來,天氣一年比一年炎熱,夜眠時的空調似乎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必需品。然而,經濟較為困難的家庭,或是戍守國家的軍人,經常得首當其衝的面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

要好睡得先降溫

 溫度和睡眠的關係十分密切。人睡著後,身體不再活動產熱,核心體溫漸漸下降,而較低的體溫能引導大腦進入深層睡眠,兩者相輔相成。甚至有演化學家認為,動物睡眠的目的之一,就是調節體溫,避免過熱。

 如果室溫過高,身體無法散熱,不僅會干擾入睡,也會影響睡眠深度。在攝氏三十五度的環境,即使微血管完全擴張,身體也無法散熱。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身體缺水無法產生汗液,或溼度太高,通風不良導致汗水不易蒸發散熱,夏夜就會更加難熬。要改變室溫以幫助睡眠,除了使用空調之外,也可以考慮將窗戶貼上隔熱紙,避免房屋在白天過度吸熱。

運動必須選時間

 許多良好的睡眠習慣也能協助調節體溫,避免身體產熱並幫助睡眠。在白天運動,可以消耗身體熱量,並降低運動後的基礎代謝率,進而減少夜晚休息時的身體產熱。相反的,如果在睡前運動,尤其是會讓人大汗淋漓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反而會讓體溫上升,來不及降溫,使入睡更加困難。

 除了運動之外,在床上的許多活動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例如滑手機、讀書、看電視(尤其是讓人血脈賁張的影劇或政論節目)。這些行為會增加大腦的活動,提升交感神經的活性,讓人難以平靜。此外,這些不良睡眠習慣會讓床與睡眠的心理制約逐漸消失,不僅影響入睡,半夜也容易醒來。

 令人驚訝的是近年研究發現,影響睡眠品質的活動竟然也包括在床上深呼吸與冥想等放鬆手段。追根究柢,在床上執行放鬆技巧,會使清醒的時間更長,且偷偷還了「睡眠債」,讓人更加睡不著。因此,對於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建議如果躺在床上半小時還無法入睡,不如就離開床鋪,做些不激烈的活動,例如聽聽舒緩的音樂。

慎選飲食做美夢

 中午過後,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包括咖啡、茶、巧克力、可樂,以及能量飲料,並且在睡前避免接觸菸酒,這些都是維持睡眠衛生的重要習慣。至於特定的飲食能否幫助睡眠,目前科學證據還不充分。

 從學理上看,蛋白質中的色胺酸可以在體內合成血清素,而血清素對睡眠的維持十分重要。

 然而,增加蛋白質的飲食,綜合多項研究分析,並未顯示對睡眠有顯著影響。反倒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研究顯示會減少深層睡眠,並增加作夢的快速動眼期時間。因此,如果因為多夢而困擾,日常生活中應該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