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師橋有愛無礙
跨越逆境陪孩子和挫折共處

文/黃美鴻(新竹市教育處聘用督學)圖/達志影像 (2024/6/25)

 我在社區散步,看到一群孩子在上直排輪課,教練在地上擺了一個個小紙碗,畫出彎彎曲曲的路線,讓孩子挑戰曲線滑行。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很順暢的慢慢蹲低過關,而兩個小一點的孩子步伐不穩,「啪!」摔了個四腳朝天。當下,一個嚎啕大哭,躺在地上不肯起來,另一個則自己爬起來,繼續練習。

 這時場外陪伴的媽媽立刻走過來,把孩子帶到休息區,孩子躲在媽媽的懷裡不停的哭,就是不肯回場內練習,還撒嬌要媽媽帶他回家。看到這個情景,我感觸頗深,孩子遭遇挫敗,父母一方面希望緩解他們的負面情緒,又想增加他們的挫折忍受力。怎麼做?

同理孩子感受

 當孩子感到挫敗時,親近的人能說出他的感覺,他會覺得被理解:「是的,我真的很生氣!」遇到挫折時,孩子會感覺煩躁,透過我們的回應,他能弄清楚自己的感覺;當孩子被理解了,漸漸就不會用混亂的方式表達不舒服的感受。父母想給孩子的建議與提醒,過一陣子再說吧。但當下和孩子「說什麼」很重要。

 有時父母會想「分析與歸咎責任」,讓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然而,「歸咎責任」只會讓孩子更挫折,不僅不利於學習,更難以讓孩子有信心迎向下一次的挑戰。所以,我認為討論「因應策略」更重要。

 通常我會先挑出兩點建議,最重要的先說,如果孩子情緒還好,再說第二點,如果他覺得煩躁不安了,就馬上停止,改天再說。

訂定合理目標

 經營學校時,我經常聽到孩子說:「我這次考試六十分,下次一定要考九十分。」言者諄諄,這是孩子大器的說法,但是碰到問題時,他會發現「好困難呵!我肯定做不到!」再轉念「反正沒有達標又不會怎樣」。所以只要一點點努力就能達到的分數,才是「合理的目標」。

討論解決策略

 孩子遭遇挫折,難免有情緒上的流露,不論是失望或生氣,都是我們不樂見的,父母應該做好聽眾,或許孩子遇到的挫折在爸媽眼中非常微小,但在低落時給予關懷並傾聽孩子訴苦,能讓孩子的心情緩和安定許多。

 孩子和挫折共處能力低,或許是經常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造成挫敗感越來越重,有些挫折父母甚至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建議父母可以試著從以下三階段來進行:一、察覺:發覺孩子受挫的真正原因及心理感受。二、了解:當孩子情緒比較平穩後,傾聽他們的想法。三、化解:以主觀、客觀兩個面向和孩子討論解決策略。

情緒發泄管道

 挫折是很不好受的感覺,要轉移能量來消化挫折,一般孩子會以哭鬧、生氣、摔東西等方式表現。當孩子被要求不准哭時,雖然情緒暫時被壓抑,但它如同活火山般,累積到某個程度後,會再度爆發。無論是讓他「哭一哭,畫出來,說出不高興的事」,或是轉移注意力做喜歡的事,等心情平靜後再來處理問題,都是可行的策略。希望父母能看到孩子內在的需要,優質的成功經驗變多後,孩子更能承受生命中的挑戰。

 能和挫折共處,不是突然學會的,父母要有耐心有智慧的陪伴。讓孩子不斷經歷「感受→調整→修正→成功」的過程,他們會開始使用較多元的角度看事情,挫折忍受力也會在一次次的成功經驗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