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蠶豆症 成年人的隱形風險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6/24)

 雜食性的人類可以消化各式各樣的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素。然而,有時候可能因為先天的代謝酵素功能不足,變得不適合吃特定的食物。舉例來說,乳糖不耐症的人喝牛奶容易腹瀉;具有酒精代謝問題的人喝酒後容易臉紅,並感到不適。在這些體質中,最極端的狀況應該算是蠶豆症。

血球殺手人生泛黃

 蠶豆症的病因並非身體無法消化蠶豆,而是由於某些抗氧化酵素,因基因突變導致功能下降,使人體無法分解蠶豆消化後產生的毒素,進而讓紅血球細胞大量損毀。紅血球的破損,即溶血,會導致貧血與倦怠乏力;而從受損紅血球釋放出的大量血紅素,代謝後會使黃疸指數上升,讓人面色蠟黃,形容枯槁。

 蠶豆症的嬰幼兒如果誤食蠶豆,因為體型較小的緣故,往往不須太高的攝取暴露,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包含失明、腎衰竭,甚至昏迷。不過這樣的狀況,在推行新生兒篩檢後已不多見。

 臺灣自七○年代中期進行新生兒蠶豆症篩檢,不過得到八○年代,篩檢率才突破九成。也就是說,目前超過三十歲的族群,大多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蠶豆症。

中年人罹病黑數高

 蠶豆症的基因位於我們的性(X)染色體上,因此大多是男性才會發病。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所以能靠正常的那條染色體產生足夠的酵素。即使如此,仍然有少數女性會產生症狀。整體來說,臺灣約有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三的男性有蠶豆症,而女性則介於百分之零點五到百分之一。這樣換算起來,臺灣其實有幾十萬人具有蠶豆症卻不自知,令人咋舌。

 成年蠶豆症患者的症狀雖然較輕微,卻十分多變。在食用蠶豆後,除了溶血外,還可能出現腹瀉、嘔吐、頭暈和惡心等症狀,這些症狀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腸胃炎。有些患者則可能會莫名其妙出現腎功能下降的情況;也有報導指出,蠶豆症患者的胰島素可能會失調,容易引發糖尿病。此外,免疫功能的失調可能使蠶豆症患者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登革熱和腸病毒的感染。

當心色彩繽紛食物

 在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蠶豆症的狀況下,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物質就必須保持警戒。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蠶豆酥,比起生鮮的蠶豆,產生的影響較小。但儘量還是避免大量攝取,淺嘗即止就好。

 除了蠶豆外,像樟腦、薄荷等具有除蟲功能的芳香物質,也可能讓蠶豆症患者產生不適。在食品部分,許多合成食用色素也有風險。一些衛教網站指出,要特別小心藍色色素,然而事實上,在臺灣核准的食用色素中,包含藍二、黃四、黃五、紅四十等都必須小心。

藥品適量保持警覺

 比較弔詭的是具有抗氧化效果的維他命C,如果大量攝取,也可能誘發蠶豆症。原來維他命C能擷取體內的自由基,之後進入紅血球,再透過血球內的抗氧化酵素移除自由基。蠶豆症患者恰好缺乏這個酵素,使維他命C攜入紅血球的自由基無法分解,反而造成紅血球的負擔。不過除非刻意攝取大量營養補充藥錠,否則一般新鮮食物內含的維他命C並不會造成這樣的危害。

 許多中藥或西藥也被認為是蠶豆症的風險藥物,包括中藥材的黃連、銀花、牛黃,以及西藥中某些抗生素、止痛藥、預防血栓的阿斯匹靈,甚至是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左旋多巴胺。而宣稱這些藥物有風險的依據,大多是幾十年前的一些零星報告,蠶豆症患者是否真的不能使用,目前尚有爭論。我們只要記得不要過量攝取這些藥物,並且隨時保持警覺,留意是否有相關症狀發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