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非醫療化處遇 特殊生問題不漏接
![](/images/fb.png)
英國小學對「有特教需求與障礙(Special一Educational一Needs一and一Disability,一縮寫為SEND)」孩子的處遇,在第一層次系統性的改變教材與課程後,第二個層次仍然是全校性的,但安排上更針對SEND學生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建立溝通管道
每一所學校都有一名專門負責SEND學生的老師,稱為SENDCo(SEND coordinator),與臺灣小學最相似的角色應該就是輔導室老師了,不過,SENDCo除了協助、輔導有需求的學生及其家人以外,也必須對學校的教材、環境提出建議,例如建構可以讓SEND學生冷靜下來的空間,以及紓壓玩具等。
此外,學校所有教職員工也必須定期接受關於SEND學生的相關評估與處遇訓練。最近,看到臺灣新聞中有疑似自閉症學生在課堂上直接跟老師打起來,英國的小學老師除了接受與這類學生應對的專業訓練外,也會引導他們利用學校內的環境、教具冷靜下來。除了學校端,SENDCo也要定期舉辦座談會,向父母報告目前學校的相關措施,讓有興趣了解的父母都能「辨識」子女可能的異常行為,以及知道學校有哪些資源可以協助。
穩固支持資源
第三個層次就比較個人,SENDCo除了介入了解各種狀況,往往要轉介校外的資源,例如教育心理師(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目前臺灣體系應該尚無此專業)、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這些專業人士進行評估之後,便可能開始接手介入提供服務,包括親職教育訓練、團體治療,甚至個別治療。這個層次和我在臺灣的經驗最為不同,這些專業人士並不隸屬於醫院,而是屬於各地的教育局,因此孩子在進入醫療體系被診斷之前,能先接受相當完整的評估和多面向的處遇。一
在最近一次SEND討論會裡,有一名家長提問「如果懷疑是類似過動症或是自閉症這樣精神方面的疾病,應該早點就醫,還是先留在教育體系?」出席的教育心理師公平的比較了兩邊的優缺點,比較有趣的,是她認為進入醫療體系的最大好處,倒不是「效果比較好」,或者「有病就要治療」,而是治療的延續性,因為留在教育體系內雖然小學的紀錄也會轉交給中學,但各中學能提供的資源、處遇的模式都不大一樣,留在醫療體系相對比較固定。
提升健康識能
即使英國已經在SEND孩子的評估與處遇上投入甚多,如我們體驗與觀察到的,仍然有些孩子得不到所需的資源。在臺灣,我的觀察與此相關的問題更是五花八門。除了父母擔心孩子受到疾病標籤汙名影響,因此不就醫、花大錢尋找未必有效的替代療法,有時候甚至因為健康識能嚴重不足,還只在「不知道這是問題」的階段。而即使父母決定讓孩子就醫,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因為資源、人力不足,有時候甚至會看到同一名學校的心輔人員負責好幾名學生,而且身兼社工、諮商師、陪病員等多重角色,父母對孩子的狀況卻所知有限。
由英國的經驗來看,如果能至少從兩方面著手,這類孩子的處遇未必需要醫療化,一方面要提高社會大眾,尤其是父母的健康識能,包括知道哪些行為可能已經異常;一方面也要知道家庭教育可以如何協助孩子改善,以及在必須更積極處遇時有哪些求助管道。
因此,教育端顯然須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讓校園中有更系統化的評估,甚至介入措施;而對於必須介入的學生,則要有充足的人力給予專業協助。一起接住這些孩子,而不是在他們長大,行為模式固定了,甚至出事的時候,才回頭找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