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鳥蹤鳥語
暗黑超能力 夜行性鳥類的感官

文.圖/陳湘靜(科普作家) (2024/6/19)

 夜幕低垂,對晝伏夜出的夜行性鳥類來說,一天才正要開始,牠們各自以獨特方式適應黑暗中的生活。

貓頭鷹翅膀鋸齒狀的羽毛構造讓牠們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

瞞過獵物 
貓頭鷹無聲飛行

 有些貓頭鷹翅膀的初級飛羽前緣有一根根鋸齒狀構造,能引導氣流,飛行時可降低氣流通過翅膀產生的噪音;流蘇般的羽毛後緣及其他覆蓋在身上的柔軟羽毛,能吸收其他飛行產生的噪音,這些特徵都讓貓頭鷹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不僅獵物的動靜聽得更清楚,也讓獵物難以察覺。

 貓頭鷹臉部扁扁的顏盤,能蒐集四面八方的聲音。例如北美及歐亞大陸都能看見的烏林鴞有著大大的顏盤,整顆頭就像集音雷達般,牠們甚至聽得到躲在厚厚積雪下方老鼠活動的聲音,再俯衝捕捉。

 此外,研究也發現顏盤越大的貓頭鷹,翅膀前緣的鋸齒狀構造也比較長,這表示依賴聽覺定位獵物的貓頭鷹,飛行時可能也須更加安靜。

 不過貓頭鷹的活動習性及食物種類多樣,像白天也會覓食的安地斯鵂鶹、穴鴞,以及捕魚的黃魚鴞,翅膀前緣幾乎沒有鋸齒狀構造,可能也與牠們依賴視覺捕捉獵物的覓食方式有關。而其他夜行性鳥類,例如分布在澳洲及新幾內亞的蟆口鴟,翅膀羽毛也有鋸齒狀構造。

油鴟利用回聲定位來判斷與障礙物的距離。

特殊叫聲 
油鴟的回聲定位

 不像蟆口鴟及夜鷹張開大嘴吃昆蟲,南美洲特有的油鴟喜歡吃棕櫚等樹木的果實。牠們白天聚集在洞穴中棲息,太陽下山後外出覓食。要在夜間活動還不會四處碰壁,多虧了「回聲定位」的能力,牠們發出「喀噠喀噠」的聲音,利用反彈的聲波判斷與障礙物的距離,並循氣味尋找果實的位置。

 在光線昏暗的夜晚,油鴟甚至看得比貓頭鷹更清楚,牠們的視網膜每平方公釐有一百萬個視桿細胞,密度可能是陸地脊椎動物中的第一名。

鷸鴕的嘴喙最前端除了鼻孔,還有許多感覺受器。

 
不會飛行 
鷸鴕靠嗅覺觸覺

 貓頭鷹及油鴟有敏銳的雙眼,但視覺對紐西蘭特有的鷸鴕用處不大。鷸鴕既不會飛,視力也很差,要在夜晚的森林中找到昆蟲、蚯蚓、果實等食物,牠們依賴的是靈敏的嗅覺及觸覺。

 與其他鳥類不一樣,鷸鴕的鼻孔位於長長嘴喙的最前端,有助於從落葉堆中嗅出食物的氣味,大腦中負責感知氣味的嗅球也比許多鳥類還要大。牠們嘴喙前端還分布許多感覺受器,就像一根探測棒一樣,一邊走一邊用嘴喙觸碰,探測前方地形及障礙物,還可以整合聞到的各種嗅覺訊息。

 不論是各種棲地類型的貓頭鷹,還是油鴟、鷸鴕,敏銳的感官讓牠們在黑暗中暢行無阻,也展現不一樣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