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隱藏在腦中的第三種疼痛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6/3)

 在《哈利波特》故事中,常常見到幾個主角與外表陰冷的石內卜教授互相嘲諷、作對的情節。總是到了故事尾聲,讀者才赫然驚覺,最邪惡的凶手另有其人。

 在門診患者中,極度令人煩惱的病症就是不明原因的疼痛了。病患往往抱著厚厚一疊的就醫紀錄與檢查報告,抱怨看過的許多專科,都不認為是該領域的問題,而相關部位的檢查也找不出任何潛在疾病的蛛絲馬跡。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哈利波特》。

疼痛的第三勢力

 傳統上,疼痛的原因粗分為身體器官受損的感受性疼痛,以及傳導痛覺訊號的神經受傷,導致神經性疼痛。前者十分常見,舉凡跌倒後的皮肉傷、心臟胃腸疾病等,具備明確臟器損傷導致的疼痛;後者則包括腰椎骨壓迫的坐骨神經痛、病毒感染的帶狀疹(皮蛇),或者長期糖尿病導致的神經末梢病變。

 然而有一些疼痛,既沒有明確的身體傷害,負責傳導的神經系統也檢查不出異狀。近年來,醫生與科學家嘗試將這種類型的疼痛,命名為「神經可塑性疼痛」(nociplastic pain),即第三種不同的疼痛類型。典型的可塑性疼痛,包括全身肌肉無故疼痛的纖維肌痛症,常常導致頻尿或解尿不適的間質性膀胱炎,容易因為緊張而腹痛腹瀉的大腸激躁症,怎麼治療都不見改善的慢性下背痛,以及常見的偏頭痛、顳顎關節疼痛等疾患。

飄忽不定如鬼魅

 神經可塑性疼痛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卻具有一些共通特色。這類疼痛通常不會局限在固定的部位,也常常隨著時間改變疼痛的位置與嚴重的程度。疼痛的感覺經常被形容為鈍鈍的、痠痠的,有時也會伴隨麻刺痛的症狀。這種疼痛也不容易找到明確的誘發因素,除了總是痛得讓人措手不及外,患者即使不痛,也處於驚懼的心情,生怕下一秒疼痛非請自入。

 此外,神經可塑性疼痛還經常伴隨一些惱人的症狀,包括持續的疲勞、睡眠品質不佳、心情憂鬱、健忘。

 另外,患者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舉凡光線、聲音,或者輕微的擦碰,都會令人不適。雖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這種症狀有遺傳因子,但是家庭中經常不止一個人罹病。這可能暗示這樣的病症與家庭的環境氣氛有關聯。

肯定疼痛莫自責

 由於神經可塑性疼痛與心理或外在壓力因素有很高的關聯,有些人可能以為這是「心病」,更甚者會認為患者只是想裝病博得同情。科學家已經由高科技的腦部影像證明,這種疼痛來自於大腦內部的異常連結,使來自體內或外界的正常感受產生過度的放大,進而造成全身不適。

 面對神經可塑性疼痛的第一步,是避免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把這樣的疼痛視為要好好處理的「病症」。患者周遭的親友也必須有清楚的認知,和病友一起對抗這個病症。打個比方,如果親友不幸罹癌,我們勢必會給予深厚的支持鼓勵,希望他能度過難關。對待疼痛的至親,也得有同樣等級的關懷與包容。

行為治療勝藥物

 與一般疼痛不同,常見消炎止痛藥對於神經可塑性疼痛幾乎沒有效果,更強效的類嗎啡型止痛藥,也不建議使用。相反的,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增加運動量,練瑜伽,打太極拳等,才能有效的處理這種症狀。

 如果體重過重,肢體關節的承重刺激較大,病情易惡化,因此適當減重不啻為良好的方案。有研究指出,如果開始節食或週期性斷食,即使體重未減輕,也能對神經可塑性疼痛產生幫助。足夠且良好的睡眠,也是控制疼痛的重要因素,患者可以考慮戴智慧型手錶,了解睡眠情形,再執行相關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