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成長路醫同行
學前教育比你想像更重要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5/24)

 前一陣子,我剛好有個機會參訪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家庭與兒童研究中心,認識了他們推廣的RAMSR課程。這是有系統,有科學根據的學前教育計畫。讓我驚訝的是在臺灣,父母好像沒有那麼幸福,因為大部分父母並不了解學前幼兒該學什麼,每次為孩子挑選幼兒園時,似乎只糾結於要讀公立或私立學校,要不要找雙語環境等旁枝末節的議題。

 你知道嗎?學前教育如果走錯方向,會影響孩子的小學、中學成績,甚至帶來行為問題,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科學數據。

一場失敗的實驗

 美國田納西州政府在過去十年做了一件糟糕的事,就是開設了免費的幼兒園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讀。為什麼說這是一件糟糕的事?因為這些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是提前讓孩子學習數學、語文等課程,以免小學時會跟不上進度,這種說法臺灣父母應該不陌生吧!

 沒想到就在二○二二年,一項研究公布了兩千九百九十名參與兒童的免費學前教育計畫的影響。結果發現,雖然這些孩子在入學評估中表現較好,卻在三年級和六年級時急轉直下,他們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反而較低。

 更糟糕的,是這些孩子中有更高比率被留級,需要特殊教育服務,在校園中出現行為問題,並且六年級時的出勤率也較低。沒想到政府一片好心,開設幼兒園走錯方向,竟然影響孩子未來六年的小學生涯。

 這項研究呼應了專家不斷提醒大家:過度強調學術技能的學前教育,就像馬拉松比賽一開始就狂奔的菜鳥,雖然贏在起跑點,卻可能輸在終點。

 學前教育應該著重培養的是孩子的社會、情感和認知能力,而並非單純的學術知識;當孩子能夠在自由且充滿探索的環境中學習,學習到的自我調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才能幫助他們在日後的學習漸入佳境。

正確看待學前教育

 既然學前教育如此重要,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挑選幼兒園?如何正確看待學前教育的方向呢?以下是一些有科學根據的具體建議:

 ‧培養抽象技能而非學術技能:學前教育應該專注於培養專注力、工作記憶、團體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學習字母或數數。

 ‧鼓勵正向行為:托育教師應多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當老師能夠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相反,過度的負面關注和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到挫敗和反抗,無法真正學會自我管理。

 ‧增加自由活動時間:研究發現,當孩子能主動參與活動和遊戲時,他們在閱讀理解力、詞彙和數學方面表現較好。

 ‧提供充足的運動機會:孩子需要足夠的戶外遊戲或體育課時間,這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能促進大腦發育和社交能力。

 ‧老師應專注於聆聽孩子而非積極指導:當老師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聆聽,孩子在數學、字母和詞彙的學習上會有顯著改善。

充實知識科學育兒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經驗,或被商業包裝的行銷技巧誤導;唯有父母充實有根據的科學育兒知識,才能扭轉臺灣目前的學前教育生態。

 選擇幼兒園時,父母應該與園長、老師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確保這些理念和方法是以孩子的全面發展為核心。

 學前教育的領域需要更多的本土研究,來了解不同教學方法對孩子長期發展的影響,以及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來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這些研究不僅可以理解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也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