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別讓衝突激化為霸凌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4/5/9)

 先聽聽兩個例子,都發生在國小中年級。

 其一:小女生這兩天回到家後,一見到媽媽就氣呼呼的抱怨,許多同學都不跟她玩,分組時也故意冷落她;連到課後安親班時,這些同學都對她指指點點,而且帶頭的還是自己的好朋友。媽媽詢問需要她和老師或那個好友的媽媽談一談嗎?小女生思考後拒絕了,因為她決定找另外幾個跟她依然要好的朋友,先商量一下可以如何解決這件事。

 其二:小男生這段時間不僅悶悶不樂,也感覺迷迷糊糊,丟三落四,返家後阿媽發現他不是橡皮擦遺失了,就是鉛筆斷了,有幾次連水壺都摔壞了,而且衣服常常弄得髒兮兮;阿媽問起原因,他總是支支吾吾,再追問下去就關起房門大哭起來。爸爸後來才從孩子口中得知,這學期有幾個隔壁班的同學,常在下課或放學時找機會欺負他。

 身為父母,上述兩個例子都不會希望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是常常事與願違,即使再認真防範,有時不樂見的情境仍難免會「擦身而過」。

培養正向人際關係

 先請教父母,閱讀完這兩個案例,會意識到霸凌嗎?不論會與否,先了解關於霸凌的幾則基本要件,「雙方力量是失衡的,通常是單獨面對多人,此失衡的侵害屬於經常發生而且持續一段時間了,更重要的是受害者無力解決此困境。」依據這個原則,可以確認第二例的小男生,正處在被霸凌的困境中,至於第一例的小女生,難道不是嗎?我不敢斷言是與否,畢竟孩子的自身感受不是他人可以「代言」的,我只能確認,若女孩無力且持續的處在「衝突」困境中,霸凌之遺憾必然發生。

 換言之,孩子成長過程中「衝突」在所難免,「霸凌」卻零容忍。

 眾所皆知,人有群聚的特性,因群聚而創造許多奇蹟,也因群聚產生利弊兩端。孩子從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位中練習群聚的社交行為,延伸到學校與無血緣關係的同儕繼續練習這個「生存法則」,而其中「在衝突中的相處模式」更不可免,孩子得自己走過才能體會。

練習解決人際衝突 

 容許我試借舉第一個例子中的小女生來說明,當她「意識」到被排擠的不悅,出現必然的「情緒」反應後,將情境清楚的「說明」給身旁值得信任的重要他人,同時再盤點身邊還有的「資源(其他好友)」,嘗試進行可能的「反制」策略,以至於當他人欲建議她時,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練習」處理人際關係。

 反觀第二例的小男生,面對的不是雙方「勢均力敵」的衝突,而是處在持續而經常性的被傷害中,他需要的練習是主動求助與旁人直接協助。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在數位時代裡,急速的從實體延伸至網路,父母的挑戰逐漸艱鉅,孩子面對衝突時(我指的絕非是霸凌呵),不是急著幫他「出手」,而是覺察到這是他必須自己練習的能力,同時協助他,並適時與關心他的老師有共識,讓孩子習得面對衝突的正確觀念與解決衝突的能力,亦可免於被霸凌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