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頻道
警覺腸病毒病徵 做好衛生習慣

文/簡志彰(小兒科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5/6)

 國內腸病毒進入流行期,近期疫情快速上升,單週超過一萬一千人次就診,創下近十年新高。專家示警,腸病毒通常在每三四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但在新冠肺炎後就沒流行過,目前六歲以下的幼童缺乏保護力,未來得要謹慎應對。

正確認識腸病毒

 這一則新聞,父母應該耳熟能詳,但先不用緊張、害怕。首先澄清一些觀念:什麼是腸病毒?腸病毒會拉肚子,一定會發燒?腸病毒很可怕,口腔內有「破洞」就是腸病毒?這些錯誤認知都是我在門診中常聽到的。

 其實腸病毒是包含了幾個族群的病毒,其中有克沙奇病毒(又分A型及B型),腸病毒71型(腸病毒重症)D68(急性無力性脊髓炎),小兒痲痺病毒,伊科(Echo)病毒等,每種病毒引起的症狀略有不同,但也有雷同點。

 這次要談的是大家有點熟悉的病名——急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最近,我在門診中常見的一些病人就醫狀況如下:

 ˙小朋友因為發燒,喉嚨痛或加上一兩次嘔吐來就診,有的在檢查喉嚨時,只發現喉嚨紅腫,有的在喉嚨咽峽部已經有紅疹或已潰爛(喉嚨破洞)。如果懷疑是腸病毒感染,我一定要求在發燒兩三天後回門診確認,喉嚨是否出現潰爛,若有,則會告知得了腸病毒「咽峽炎」。一

 ˙若同時發現手部、足部,甚至膝部、四肢、身體軀幹出現紅疹或膿狀,就是腸病毒另一種感染的表徵「手足口病」。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跌倒,檢查手部有沒有受傷時,發現長疹子帶來門診,才知是腸病毒感染。

 ˙有的是幼兒園老師在小朋友入園時,發現口腔內有紅疹或破洞於是就醫,發現是腸病毒感染。

 ˙有的孩子甚至沒有發燒症狀、嘴痛或喉嚨痛,而是無意中發現的。

父母照顧不慌張

 大多數孩子的病程約一週可恢復。如何照顧腸病毒病童呢?一般發燒約持續兩三天,孩子因喉嚨痛流口水,無法吞嚥時,可以多吃冰涼食物,減少口腔潰傷的疼痛;多補充水分,果汁、湯汁亦可。在家休息與隔離(約七天),不出入公共場所,不上學。提供舒適的環境,別讓孩子太冷或太熱;也要注意衛生,小心處理排泄物。

 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病情,尤其是年齡小於三歲的幼兒,或家中有第二個小孩緊接感染腸病毒,或發燒時體溫常超過攝氏三十九度且持續三四天。若孩子出現中樞神經的病徵,例如活力不佳,嗜睡,意識改變,手腳無力,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全身肌肉收縮)等,這可能是腸病毒71型的「重症前兆病徵」,應立即送大醫院就醫。

勤洗手遠離病毒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涕),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預防重於治療,如何有效預防呢?「勤洗手,腸病毒不會來」,且要養成常用肥皂洗手的好習慣。

 還記得正確洗手五步驟嗎?「溼、搓、沖、捧、擦」。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五百ppm的消毒水消毒環境,例如門把、樓梯把手、玩具、餐桌椅等,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腸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腸病毒71型重症!回顧一九九八年十二萬九千一百零六個案,七十八死亡個案的慘痛經歷,目前腸病毒疫情已進入近十年的高峰。如何讓孩子免於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施打疫苗是預防重症的最佳利器,也是防疫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