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師橋有愛無礙
學習交朋友 未來成功關鍵

文/黃美鴻(新竹市教育處聘用督學) 圖/達志影像 (2024/4/30)

 傍晚,社區公園遊戲器材區擠滿了孩子,嘻笑聲充滿大公園。忽然聽到小朋友的吵架聲,我循著聲音走向攀爬區,看見一個中年級的小朋友蹲在地上哭。我輕聲問他:「你怎麼了?」他委屈的說:「同學看我來攀爬,一個一個都走開。剛剛我一坐上翹翹板,另一邊的同學也馬上離開。我好孤單,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因為我考第一名,大家嫉妒我,不想理我!」

 我非常同情這個孩子的處境,以師長角度關懷並簡要的告訴他如何和同學互動。孩子是獨生子,缺少與手足、同齡者往來的經驗,進入學校後,因為與同儕相處產生問題,所以同學不想跟他互動。 

 父母經常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課業及專長的培養,忽略情緒覺察與人際互動的重要;事實上,學會和他人互動,懂得溝通協調,才是讓孩子出類拔萃的關鍵。

學社交從打招呼開始

 家庭是孩子學習社交技巧最好的場所,例如培養有禮貌的習慣,與家人每天彼此問候;鼓勵孩子多說「請」、「謝謝」、「麻煩您」,才答應他們的要求。

 同時,在家中建立分享、輪流和合作的常規,例如共餐時分享食物;藉由一起堆積木或玩桌遊,學會等待,了解輪流參與的概念。

 孩子的社交互動離不開同齡小朋友或家中長輩,社區組成多元,爸媽不妨鼓勵孩子多留意社區內不同族群、年齡層、行業的成員。

 例如引導孩子思考:鄰居家的印尼姐姐為什麼總是包頭紗?退休的老伯伯在公園裡做些什麼?透過和不同文化的人互動,學會欣賞多元及尊重他人。

用肢體語言表達友善

 溝通是建立人際互動的橋梁,因此,培養人際互動的首要關鍵,就是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教孩子用完整語句表達想法,也要製造適當時機,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溝通與互動。

 孩子從小就要學習覺察別人的情緒轉變,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例如看見別人情緒低落時,教孩子傾聽他人的想法,並適時給予安慰。他人得獎開心時,充分運用肢體語言與其互動,可以用「握手」、「擊掌」等表達友善。

 建議父母陪孩子回憶每天的學校生活,例如想想不小心說了什麼話或做了什麼事,讓哪個同學生氣或不開心,或是與哪個同學的互動,感覺既舒服又開心等。透過親子談天,檢討可以改善,或提出值得學習的地方。

被拒絕不代表我不好

 父母同理孩子的情緒,非常重要。甚至進一步陪他辨識情緒,例如好朋友突然和其他人更要好,孩子的感覺是好生氣,好孤單,還是嫉妒、吃味?孩子能夠說出感覺,懂得求助,知道有信任的對象可以傾訴,有助於增強情緒「耐受力」和「挫折容忍度」。

 當孩子提出:「好朋友下課不和我玩,為什麼?」父母試著陪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他為什麼這樣做?可能他就是想溜滑梯,不想攀爬;或是他也想和其他同學一起玩。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被拒絕和失敗是十分正常的經驗,有時候被拒絕並不代表自己不好;具備這個觀念的孩子,會有比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要教會孩子用真摰和善良的心與他人互動,告訴孩子不須討好誰,害怕誰,只要用心為他人著想,自然會散發一股魅力,讓他人享受與你互動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