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健康新焦點
別讓佳肴美饌成為隱形殺手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4/29)

 近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不管是品牌連鎖店還是傳統老店,似乎不再能作為安心飲食的護身符。雖然政府與媒體已經十分努力監督,但是這些毒害事件彷彿燒不盡的野草,永遠都會從某個尚未被注意的角落竄出。像這樣子的不可預期性,對大眾產生的恐懼,恐怕就像地震一樣,只能祈禱自己不要成為受害者。

 然而身為芸芸眾生的一員,除了向親朋好友抒發不滿,或在網路平臺上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對每天的盤飧,是否具有足夠的意識,避免其產生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呢?

 近期的食安事件,有許多是因為細菌或黴菌產生的毒素所致。退一步來講,這應該也算是人類與微生物大戰的其中一章,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戰鬥員。

四大原則缺一不可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對於居家食物的處理,提供了四個原則。

 ‧清潔。包含烹飪與用餐時必須清潔雙手、器皿餐具、蔬菜水果,以及即將開封的罐頭表面。相反的,清洗蛋、魚、肉類時,可能會將含有細菌的水花噴濺到其他食物上,因此沒有必要則不須事先沖洗。

 ‧分離。針對比較可能染菌的食物,也就是蛋、肉類,從購買運送、保存到料理,都應該儘量與其他食材隔開。

 ‧煮熟。不同食材熟食的溫度會有些差異,除了料理前先了解適合的溫度外,也可以試著使用料理溫度計,確保達到殺菌效果。

 ‧冰存。生鮮食材或烹飪後的餐點如果須保存,儘量在兩小時內進冰箱,不須等待料理自然冷卻。解凍食材也建議使用微波爐或有相關功能的冰箱,不可以在室溫下讓食物慢慢解凍。

料理規畫避免浪費

 在家用餐,難免有殘羹剩飯,有些人會將其保存,留待下一餐繼續食用。然而這樣的過程也增加了食物變質或腐化的可能。如果剩菜沒有重新加熱到滅菌的溫度,就可能吃壞肚子,造成腸胃炎。另外,某些胺基酸的變質,也會造成偏頭痛的惡化,因此食用隔夜菜還是得多注意。

 當然,有些人乾脆丟棄吃不完的食物,一勞永逸。但這將造成巨大的食物浪費。事實上,有文獻指出世界上高達三分之一的食物,是因為處理加工或者過度製造而浪費。尤其,在華人社會,備菜的人總是擔心家人或客人吃不夠,吃不飽,因此會多煮一點,間接空耗了食物資源。

 如果希望從根本避免剩菜,在準備階段就要妥善規畫。採購食材時,可以先列出購物清單,避免突然失心瘋的大量購物,導致浪費與過期。

 另外,也可以仔細觀察每一個家人的用餐分量,擬定食材打包分裝的大小,才不會滿桌佳肴卻乏人問津。

善用辛香料更健康

 最後,有一些常見的佐料也有抑制細菌的效果。例如新鮮的蒜頭能抑制大腸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生薑可以協助抵抗常常發生在免疫不良患者的綠膿桿菌;而香菜對於一些腸內害菌也有抑制的效果。

 當然,這些都僅是輔助的方式,只有維持食材、食物的清潔與新鮮,才是釜底抽薪之道。